高士鎮:小蚯蚓“鉆”出致富路
發布日期:2025-03-24 瀏覽次數:292
初春時節,在望江縣高士鎮虎山村的蚯蚓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行行地壟,翻開泥壟上的秸稈,密密麻麻的紅色蚯蚓蠕蠕欲動,工人正忙著給蚯蚓養殖床追加養分,做好春季蚯蚓飼養管理工作。
基地負責人胡江濤蹲在壟邊,輕撥開覆蓋的稻草,露出發酵后的牛糞和秸稈混合料,自豪地說:“這些‘大平二號’蚯蚓,別看個頭小,全身都是寶!” 展示完自己的“寶貝”,胡江濤將蚯蚓放回養殖床,講起了他與蚯蚓的故事。
58歲的胡江濤曾是香樟木片加工廠老板,因香樟油行業低迷陷入經營困境。一次釣魚經歷讓他發現商機——漁具店的蚯蚓供不應求。他毅然赴蚌埠學習養殖技術,回鄉后在屋后荒地試養5壟蚯蚓,以牛糞和秸稈為原料,一年竟賺得3萬元。
“牛糞既環保又營養,蚯蚓長得快、質量優!”胡江濤笑道。初嘗甜頭后,他投資60萬元擴大規模,租賃20畝土地,購入機械化設備,將“小試驗”升級為標準化產業。
蚯蚓養殖不僅是門生意,更破解了鄉村環境治理難題。基地以周邊養殖場的牛糞、豬糞和農田秸稈為原料,既消納了污染源,又產出高價值產品。
“過去秸稈焚燒、糞便堆積污染空氣,現在全成了蚯蚓的‘營養餐’!”隨同的村干部感慨。蚯蚓糞加工成的有機肥,更是花卉種植戶的搶手貨,形成“廢棄物—養殖—肥料”的綠色循環鏈。
如今,基地的蚯蚓供不應求。漁具店將其制成魚餌,制藥廠用作原料,黃鱔、牛蛙養殖戶則將其作為高蛋白飼料。蚯蚓糞便制成的有機肥年銷數十噸,基地累計年收入預計超50萬元。62歲的村民胡秀枝在基地務工,月入3000元,“活兒不累,還能顧家!”目前,基地已帶動十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近4萬元。
胡江濤計劃引進先進設備,深耕蚯蚓糞有機肥的精加工與包裝,打造“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小蚯蚓能成大事!”他信心滿滿。在高士鎮,這條“鉆”出來的致富路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書寫著生態與經濟共贏的鄉村故事。(通訊員:何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