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一樹紅籽兩地香

發布日期:2025-03-18 瀏覽次數:652

在望江縣漳湖鎮回民村,火紅的石榴早已超越果實的范疇,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征。作為少數民族聚居村,這里的白墻黛瓦間鐫刻著紅色歷史。2023年開始,該村抓住“搖錢樹”工程機遇,將2000余株紅花玉石籽石榴樹栽進庭院、種在路邊、鋪滿公共空間。短短1年,98%的庭院被石榴樹染綠,村民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那些原本堆滿雜物或是任由雜草瘋狂生長的邊角地,如今成了游客爭相拍照的微景觀。

“石榴多籽,象征團結;石榴花紅,寓意紅火。”回民村黨總支書記站在村口的“石榴籽·民族情”雕塑前介紹。“我們不僅要發展石榴產業,更要傳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精神;既要讓村子美起來,更要讓村民富起來。”

為此,該村按照“小庭院大產業、小石榴大團結”的思路發展“搖錢樹”工程,建立完善統一銷售、比例分成、共享收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并積極探索“搖錢樹+旅游”模式利用石榴園等景觀資源,發展鄉村旅游與采摘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增加村民就業機會與收入來源。按照規劃,該村還將逐步發展石榴深加工產業以提升附加值,未來預計年產值達百萬元。

30公里外的望江縣雷陽街道鶴莊村,“搖錢樹”工程書寫著類似的鄉村振興的敘事。

站在整治一新的荒山坡上望去,連片的石榴林如綠色波濤起伏,10余處精品果園串聯起22個自然村。2023年之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當時動員村民流轉土地,不少人覺得種石榴是‘畫大餅’。”對于第一顆“搖錢樹”種下之前的努力,鶴莊村黨總支書記商良記憶猶新。隨著“搖錢樹”工程落地,200畝荒山變身“石榴谷”,12000棵石榴樹不僅重塑了生態肌理,更催生出農文旅綜合體。村民以土地入股,企業負責運營,村集體統籌協調,三方聯動的模式讓昔日的質疑聲化作真金白銀。

村民彭學桂把3畝荒地流轉后,不僅每年獲得2000元分紅,還在果園當起管護員,月工資2500多元。“不光是收入多了,整個村莊的面貌都完全不同了。”對于種下“搖錢樹”之后的變化,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70年的他自然很有發言權。

在工業化思維的引導下,該村還通過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項目,實施占地50余畝的農產品深加工中心項目,現已投資建設現代化加工中心6000平方米,打造構建“鮮果銷售+精深加工+衍生品開發”三級產業體系。

“我們將繼續謀劃好‘搖錢樹’工程‘后半篇文章’,探索拓展電商直播、康養度假等新興業態,項目建成后將承接鶴莊村及周邊鄉鎮‘搖錢樹’果品深加工,加工果汁、果酒等產品延伸產業鏈,帶動產品附加值提升。”商良說。

在望江縣,因“搖錢樹”工程而向美向富的不只是回民村和鶴莊村——2024年,望江縣在28個行政村實施的特色林業工程超額完成年度任務,苗木栽植量達42821株,完成率127.8%;3個示范村創建成果獲市級通報表彰;鶴莊村創新實踐入選市級典型案例,其“林業+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在全市鄉村振興現場會作經驗推廣。

一樹紅籽的石榴,也不是望江唯一的“搖錢樹”——比如太慈鎮桃嶺村結合農旅項目,為打造“十里桃花”景觀,就栽植桃樹1.22萬株,形成春季賞花、秋季摘果的產業鏈,年吸引游客超萬人次。(通訊員檀大鵬、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