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季度"最美望江人"擬表彰人選公示

發布日期:2016-04-25 瀏覽次數:3594

  經過推薦、評選、審核等程序,2016年第一季度“最美望江人”擬表彰人選8名已經確定,現予以公示,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接受群眾監督。

  公示期間,如對以下擬表彰人選持有異議,請于2016年4月30日前向縣文明辦反映,電話:0556-7186115。

                                                       望江縣文明辦

                                                      2016年4月25日

 

 

  第一季度“最美望江人”擬表彰人員名單

  倪普,安徽省望江中學教師(推薦單位:縣教育局)

  徐淑琴,望江縣申洲服飾公司員工(推薦單位:雷池鄉)

  張貴學,望江農村商業銀行雷池支行職工(推薦單位:雷池鄉)

  歐陽平,望江縣公安局鴉灘派出所警員(推薦單位:鴉灘鎮)

  陳銀來,望江縣賽口鎮汪洋村鄉村醫生(推薦單位:賽口鎮)

  孫幫月,楊灣鎮豐樂村興豐組普通村民(推薦單位:楊灣鎮)

  吳望卿,望江縣漳湖中心學校老師(推薦單位:漳湖鎮)

  鄧小娟,望江縣長嶺鎮板橋村長嘴屋村民(推薦單位:長嶺鎮)

 

 

  倪普,安徽省望江中學教師(敬業奉獻類)

  夢想源于追求,成功源于思考。做一名好的教師、幸福的教師,乃是他一直追求的夢想。為此,堅守三尺講臺,不斷演繹著自己的教育人生。

  立足課堂,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積極參與新課改實踐,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深受廣大師生的好評。在教研活動中,多次承擔開課及專題講座任務以及與市期末統考和高考模擬的命題;主持并參與了省級子課題《高考改革趨勢對高中地理教學策略影響的研究》和市級《高中地理監測工具的研制與創新研究》兩項課題研究;參與了安慶市“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工作以及地方課程《雷池文化》、《可愛的安慶》(高中)的編寫;在《地理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育》、《考試報》、《素質教育報》等全國十余種報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獲市級以上等級獎論文二十多篇,參編書籍17部。另外,還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有意義的競賽活動,如安慶市中學生作品創新大賽、“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等,多名學生榮獲一、二等獎;經指導,有三名學生的小論文被發表在《地理教育》雜志上。

  由于他對教育夢想的執著與追求,贏得了多次外出學習提升的機會,同時也獲得了許多榮譽。2011年10月,作為市級學科帶頭人赴北京學習培訓;2012年2月,由國家教育部選派赴美國加州富樂頓(Fullerton)州立大學研修。曾榮獲縣市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市先進教研個人、安徽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值得一提的是,安慶市名師工作室——“倪普工作室”已于2015年9月份啟動。作為主持人,他會利用好這一平臺,與工作室成員一道,精誠合作,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充分發揮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為我縣地理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徐淑琴,望江縣申洲服飾公司員工(孝老愛親類)

  雷港村東風中心村,全省美好鄉村示范村,這里的人們過著著“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麗生活,感受著國家的惠農政策。人們安居樂業的同時,涌現了一批和美融洽的幸福家庭。在這里,有一位兒媳,在鄰居眼里是公認的好兒媳,在公公婆婆眼中儼然就是親女兒一樣,她叫徐淑琴,今年38歲。結婚多年來,她用一顆真心詮釋著孝老愛親,真心實意的孝敬著兩位老人,將家庭打理得和和美美。

  徐淑琴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家中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姐姐,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改嫁后就沒有回過家里,更別說照顧三個兒女。徐淑琴和姐姐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并且承擔了弟弟從上學到城里家庭的一切費用。1999年嫁到了同村集體隊倪允南家,2000年生有一子。因為家中務農,收入不高,徐淑琴和丈夫倪允南來到江蘇常州打工,從事服裝機械工作,一年的收入供一家五口正常開銷。

  一家人的生活原本和和美美,其樂融融。2011年臘月,公公查出患有肺部腫瘤,夫妻倆從常州回來,帶著公公到縣醫院檢查,因醫療條件有限,又轉至市醫院檢查。丈夫因工作原因,不得不回去工作。照顧公公的責任落在了徐淑琴的肩上。但她沒有任何怨言。在醫院,徐淑琴忙前忙后,公公手術前,她忙著跑醫院,聯系醫生,公公手術后,她給公公端屎端尿,不嫌臟也不嫌累。醫院的人都說“這是你的女兒吧”,公公倪則焰自豪的說“,這是我的兒媳婦”。在醫院近一個月時間里,徐淑琴盡心盡力,用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德行。出院后,徐淑琴主動提出要留在家里照顧公公婆婆。于是在家門口服裝廠找了一份工作,照顧家里。公公常說“她比親身女兒還要好”。丈夫倪允南說“有這樣一個妻子,我在外打工,不用擔心家里的任何事情,她就是我的賢內助”。

  如今,徐淑琴的辛苦沒有白費,4年多里多次帶著公公到醫院復查,目前公公身體已經恢復,公公倪則焰常說:“這么多年徐淑琴辛苦了,她真的比我的親身女兒還要親”。

  張貴學,望江農村商業銀行雷池支行職工(敬業奉獻類)

  在望江農村商業銀行雷池支行工作期間,張貴學一直以兢兢業業、業務素質過硬、業績出色而廣為人知,而最近十多年來更以不離不棄地護理久病纏身的妻子,又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勇創佳績而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交口贊譽。

  自1980年十多歲時進入望江縣雷池信用社工作以來,他愛崗敬業,堅持工作為先,工作為重的原則,在三十多年一萬三千多個日子里,上班到崗風雨無阻,年節假日留守值班,從不無故缺勤;為人踏實穩重,行事細至周密,經手的賬目數以萬計,但從無大的差錯;虛心學習肯鉆業務,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憑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不斷提升和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在年度考核中他總是能超額完成任務,多次被評為行業標兵,備受嘉獎。

  人到中年,工作順風順水,妻子賢淑能干,兒子乖巧上進,張貴學雖不至于志得意滿,卻也對自己的生活十分滿足。他的妻子不僅把家務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對他關懷備至,使得他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而無后顧之憂,這也讓他的工作更加輕松,效率更高。然而沉浸在家庭幸福之中的他,一心工作之余卻未曾重視妻子經常性的咳嗽低燒不退,并出現心燒氣短的癥狀,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

  2006年帶著妻子到縣醫院例行體檢時,醫生神情嚴肅地告訴張貴學,妻子肺部透視的結果嚴重異常,懷疑為惡性病變,必須馬上復查確診。這個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一下子便使他全家都陷入極大的恐慌之中,帶著妻子到市里乃至省醫院復查,結果卻是罕見病例無法確診,更加讓人忐忑難安。隨著日子推移,妻子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屢次出現休克瀕危狀態,他帶著妻子跑遍了大小醫院,甚至上網求醫都無濟于事,這讓他深感束手無策。妻子雖然一次次都有驚無險地從死神手里逃脫出來,但病痛的折磨讓她變得形容枯槁弱不禁風,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操持家務照顧家人,更讓人揪心的是,不時發作的病癥如附骨之疽,每次發作都命懸一線,卻無醫可求無處可治。2014年,病魔再次來勢洶洶,他不得不帶著妻子住進上海專科醫院,接受好幾項手術治療,雖然再次脫險,妻子的身體卻再次遭受重創,只能完全靠藥物和呼吸機維持至今。

  妻子患病10年以來,作為家中頂梁柱的張貴學義不容辭地扛起所有的責任,默默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困難。且不說乍聞噩耗時的驚嚇愀心,不說復查時的忐忑不安和復查后的瀕臨絕望,也不說帶著妻子四處求醫奔波幸苦和妻子犯病時的擔驚受怕,僅僅是在日常工作中還需要時刻牽掛妻子的病情和妻兒的生活,就讓他倍感壓力。作為農村商業銀行的基層領導,他必須保持積極的心態,做出良好的工作業績,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嚴峻環境下,要做好工作本身已不是那么輕松。作為雷池支行蓮洲分理處的負責人,分理處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他安排和督促,統籌全局;另外他也有自己的任務,每個月在分理處庫管休假時他要兼理庫管事務,保證分理處日常運營的正常進行,同時還有信貸任務,負責一定區域的到期貸款催收,新貸款的發放,經常需要下鄉到貸款戶家了解情況,另外還要經常往返于分理處、雷池支行以及總行之間以保證憑證等的上交與領用。盡心工作之余,他也要護理抱病已久的妻子,每天6點起床為妻子做份營養早餐,還要提前配好白天要服的藥物,調整好呼吸機以備不時之需,然后趕往幾十里外的單位上班,中午工作閑暇還要給家里打電話了解妻子的狀態和提醒她一些注意事項。下班后回家要做好所有家務活,照顧好妻子的飲食洗漱才能休息,輪到他值班必須留在單位時,更是放心不下妻子一個人在家,然而職責所在也不得不按章辦事。

  在張貴學的愛心呵護和精心調理下,他的妻子雖然暫時沒有痊愈,卻也早已推翻當時許多醫院所下的最多能活兩年的診斷結果,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而他也將仍然一如既往、風雨無阻地堅守工作崗位,繼續創造先進業績,實現工作與家庭和諧共贏。

  陳銀來,望江縣賽口鎮汪洋村鄉村醫生(助人為樂類)

  在望江縣離有名的汪洋遺址不遠處有一所建筑掛著《望江縣賽口鎮汪洋村衛生室》的牌匾引人醒目,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衛生室內,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配藥室、輸液室、值班室分列有序。室內一位頭發花白,帶著眼鏡的醫生正在認真而忙碌地為病人檢查,聽診,開寫處方,他就是汪洋村的鄉村醫生----陳銀來。

  陳銀來,男,1956年出生,望江縣賽口鎮人,中專文化,1970年參加原龍西村衛生室工作,1974年入伍當兵,81年退伍回鄉繼續在龍西村從事鄉醫工作。四十多年來陳銀來同志始終如一,忠于職守,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為農村群眾身心健康傾心服務,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盡心盡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深得當地群眾的愛戴和贊許。

  醫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病人安慰,所以陳銀來深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他不忘學習黨的重要思想和理論來充實自已的政治頭腦,因為他知道自已是一名黨員。在業務上他刻苦鉆研,積極參加各項業務培訓,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下課認真復習做作業,經過考核合獲得鄉醫證書。用他當兵時的一句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只有在業務上不斷提高,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減輕病人的痛苦,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

  98年防洪抗災,03年防控非典,以及防控手足口,H1N7禽流感工作,做為一名鄉村醫生,一名共產黨員,他始終沖在一線。為群眾一戶戶送去洪澇后防大疫的消毒藥品,向群眾宣傳飲用安全水等防病知識。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外來務工人員,返鄉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轄區兒童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及時配合完成上級部門的各項疫情防控工作,并在非典過后被縣衛生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年年評為村“優秀黨員”。

  陳銀來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為配合防保所做好疫防接種工作,他頂住了來自站內站外的壓力,統一站內人員思想,使他們認識到鄉村管理一體化的必要性,率先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使服務站工作人員走上正規,讓領導放心,群眾滿意。他始終堅持醫者仁心的理念,對病人如親人,對病人更是隨叫隨到,無怨無悔,08年冬天大雪紛飛的一個晚上,半夜2點,一個村民在服務站門口用焦急的聲音喊“陳醫生,陳醫生,我媽哮喘病犯了,喘不過氣來,床上起不來,很嚴重。”陳醫生二話沒說,馬上起床,冬天衣服多,情況緊急,那還顧得上一件件的穿,穿起褲子套上他那件褪色的軍大衣,拿上急救藥品放進出診箱,就沖出天寒地凍的門外,經過治療,病人轉危為安,回來時發現自己的襪子都忘記穿了。就這一個病人這樣的情況一年都要出現好多次,有時一晚上要出診數次,一夜不能睡覺,但是第2天還是要照常上班,有時剛端上飯,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閑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

  2015年賽口鎮婦女“兩癌”篩查,我村由他帶隊到望江縣婦幼保健所檢查,臨近下班前查出我村石某某乳腺有些問題,建議到縣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當時石某某聽說自己的乳腺有問題就立刻著急緊張起來,說馬上就要到縣醫院去,可石某某出門忘記帶錢,可又趕上快下班的時間了,步行肯定來不及。陳主任知道情況立馬找來出租車帶著石某某趕到縣醫院并付了車費,幫助掛號,交費陪著等檢查結果。中午石某某肚子餓,還給她買飯,下午結果出來了,的確有些問題。后來在安慶醫院做了手術。曾有人問他這么沒日沒夜的圖什么,即沒有高的收入,又沒有政治地位,他的回答是:憑的是一個人的良知,一個醫生的道德和一個黨員的素質。

  在他從醫這四十年中看病的人次已達到25萬人次,就是在這樣繁重的工作中他依然戰斗在社區工作的最前端,承擔著公共衛生各項復雜的工作,帶領著服務站的成員不斷的學習和進取。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努力為人民服務,讓群眾滿意,領導認可。

  歐陽平,望江縣公安局鴉灘派出所警員(敬業奉獻類)

  歐陽平,出生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與很多的男孩一樣,從小心中就有著一個警察夢,2012年完成了大學學業后,毅然選擇了投身警隊,經過層層篩選終于如愿加入了光榮的人民公安隊伍.踏上了工作崗位的大男孩,始終在心里堅守一個信念——“要對得起這身警服”!在工作中,陽光、朝氣、勇敢始終伴隨著他,不論是遇到刑事案件,還是普通的群眾求助,他總是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工作時間不長,在他身上卻發生了很多故事。

  2016年大年初五,人們都在享受新年的歡樂,跟很多警察一樣,他也在值班的崗位上堅守。剛剛出警回來,飯還沒吃,拖著疲憊的腳步,他看到派出所服務大廳里兩個學生模樣的小孩子在焦急的等待著,憑著警察的直覺,他知道有情況了!雖然此時又累又餓,廚房阿姨喊起他的名字等他吃飯,可強烈的責任心把他帶到了兩個學生面前,詢問過后才知道是兩人相約逛街,中途卻不慎將錢包遺失,了解情況后,他馬上對遺失錢包的地點進行走訪,沒有結果,他回到所里,打開監控視頻,一點一點的進行排查,反反復復的回放查看,瞪大眼睛仔細觀察,終于在屏幕上發現一個小黑點大小的錢包,再去到街上,經過多方走訪,最終幫助兩個學生找回了錢包。原本沒有報多大希望的兩個孩子,臉上滿是驚訝和驚喜,作為人民警察的自豪感和滿足感也在這位年輕、帥氣的小伙子心里升起。

  歐陽平的機警在系統內也是小有名氣的。2015年8月21日,接到一群眾報警,稱家里進了賊,看到了人但是被他跑了。接到報警的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了解了基本情況后,對周邊走訪后,沒有發現嫌疑人的蹤跡,按照程序就可以撤警了,但是他和同事從現場遺留的交通工具認定嫌疑人肯定是個慣偷且極有可能返回現場,于是他和同事選擇擴大搜索范圍,并安排專人在現場蹲守,一個多小時后,在附近一公路上,他發現了一個赤膊中年人,直覺告訴他,這個人有問題,經過現場盤查,對方很快繃不住了,撒腿就跑,可是怎么跑得過身為警務教官的他,在同事的幫助下,將其抓獲,經過審訊,嫌疑人交代了一年來入戶盜竊十六起的犯罪事實。

  參加工作才一年的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別看他警齡不長,卻跟同事一起破獲了數十起刑事案件,治安調解也是一把好手,同事都笑話他人小鬼大,天生是個警察的料子,他愛笑、愛運動、愛警察這個職業,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決心做一名新時代的新警察,用自己的力量為一方百姓撐起一片安寧的天空。

  孫幫月,楊灣鎮豐樂村興豐組的普通村民(孝老愛親類)

  孫幫月,今年54歲,是楊灣鎮豐樂村興豐組的一名普通村民。自1986年以來,他一直照顧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用內心的堅守兌現婚姻的承若,用無微不至的照顧詮釋著“丈夫”二字的內涵,他用不離不棄的守候譜寫了一曲愛的贊歌。這個54歲的男人,用責任與使命鑄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堅持和執著,抒寫了人間最美的真情。

  與妻子結婚近三十年,婚后夫妻二人一直相敬如賓,妻子勤勞賢惠,小日子雖說不富裕,但很甜蜜。后來,他們有了一個女兒,今年26歲,現已出嫁。夫妻倆對這美好的生活感到無比的滿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可是天有不測風云,1989年妻子劉曉蘭突然身患精神病,生活無法自理。他帶著她四處奔走尋醫,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他不僅要醫治妻子,還要照顧幼小的孩子,日子過得如此艱難,他常常一個人躲到角落默默地擦拭著淚水,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就這樣放棄,為了妻子和孩子,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也就是這個信念支撐著孫幫月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回到家中,孫幫月細心照顧著妻子,他買來核桃仁、雞蛋、肉食、牛奶等各種食物,變著法增加營養,每天做好飯后一勺一勺喂給妻子吃。堅持每天為妻子換衣服、擦洗身子,每次大小便之后都會及時清洗,妻子晚上有時還會鬧騰不睡覺,他不顧疲憊的哄著她,幾十年來從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農忙時節,他便蹬著三輪車帶著妻子一起到農田里,邊干活還要邊照看不能自理的妻子,有的鄉親們看孫幫月照顧妻子很辛苦,就勸他,“你何苦啊,你這樣做沒有用的,她好不了了。”但孫幫月很堅定地回答道:“有一首歌不是唱到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變老嗎,只要她還有一口氣,我就必須想辦法讓她多活一天,照顧好也是我做丈夫的責任,孩子更不能沒有媽。”

  三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愛的堅守,讓孫幫月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才54歲,額角的皺紋寫滿了人生的滄桑,但他仍然坦然而淡定地接受這一切,每天為妻子洗澡、洗衣服、做保健。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女兒也漸漸懂事,也想方設法減輕父親的負擔,學會帶媽媽上廁所,給媽媽洗衣服。

  每次聽到別人對他的贊揚,他總是說:“夫妻之間這都是應該的,如果換了我也病,妻子也會這樣照顧我。”他的善舉大愛贏得了全村老少爺們的贊譽,人們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道理雖簡單,但真正做到像孫幫月兩口子那樣一直相敬如賓。患難與共卻并不容易啊。”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當做遙不可及的目標去追求的愛情理想,就這樣在一位普通農民身上完善地呈現出來,他用他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樸實無華地詮釋著“丈夫”兩個字的深刻內涵。不論疾病還是苦難,不離不棄,一直相伴相守,沒有風花雪月,卻是人世間至深之愛。

  吳望卿,望江縣漳湖中心學校老師(敬業奉獻類)

  他自任教以來,同許多普通的教師一樣,從事著最平凡的工作,既沒有震撼人心的舉動,也沒有催人淚下的故事。但每一天,都默默實踐著心中不變的誓言---以教師為榮耀的職業,以教育為終生的事業。

  作為一名教師,從走上教育崗位的第一天起,他一直堅守在教學第一線,熱愛教育事業,忠于職守、教書育人,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忘我的工作。他樂于奉獻,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地做好領導交給的每一項任務。他自任教以來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十分注重自身學識水平與教學水平的提高。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新課程教學改革等,在實踐運用中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素養。有耕耘就有收獲,憑著扎實的工作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不懈的努力,他在思想政治、教學科研和班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他所帶的班級思想穩定,紀律良好,學生的成績穩中有升。在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他積極參加各種比賽,并在多家教育報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正如羅丹所說“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他工作著,快樂著,在三尺講臺上,勤奮踏實地耕耘,無怨無悔地奉獻。

  曾獲“優秀教師” 、“優秀輔導教師”等稱號。

  鄧小娟,望江縣長嶺鎮板橋村長嘴屋村民(孝老愛親類)

  7年來,丈夫遇車禍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卻始終不離不棄;7年來,悉心孝敬公婆,全力關愛幼子……望江縣長嶺鎮板橋村長嘴屋鄧小娟的感人事跡被遠近鄉鄰傳為佳話。

  鄧小娟原籍福建,在打工期間結識皖籍退役軍人汪章良,在2004年結婚后添有一子,生活和和美美。但天有不測風云,2009年4月21日深夜,丈夫汪章良在福建打工期間騎摩托車摔傷腦干。經石獅市華僑醫院治療70多天仍然沒有蘇醒,再轉院至合肥省立醫院、省武警總院診治,汪章良雖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因右手、右腳及語言完全喪失功能可能會長期癱瘓在床,鄧小娟只好遵從醫囑帶丈夫回家靜養。靜養初期,鄧小娟白天干農活、家務活,一有空就推著丈夫到戶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晚上,她端茶倒水,幫丈夫解大小便,按摩和翻身……丈夫病情終于穩定。

  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面對癱瘓在床的丈夫和年幼的兒子,鄧小娟沒有向命運低頭,更沒有退縮,她毅然決然地挑起了家庭重任。丈夫住院欠下了20多萬元的外債,光靠幾畝責任田的農業收入肯定是杯水車薪。與公婆反復商量后,鄧小娟把照看丈夫和兒子的責任交給老人,自己只身到上海打工掙錢還債和貼補家用。初到上海,鄧小娟人生地不熟,也沒有一技之長,只好到飯店做勤雜工,每天起早貪黑,累得腰酸腿疼也從不叫一聲苦,只要一想起癱臥在床的丈夫就咬緊牙堅持。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她還利用節假日的空閑到附近的酒店做鐘點工,在晚上推著人力車走街串巷賣燒烤……由于長時間的過度疲勞,精神恍惚,在賣燒烤時被迎面而來的小型摩托車撞倒,致使身上多處骨折,為節約開支她回家鄉診治,傷好之后又返回上海務工。看到她的艱辛,也有人說:“你這么年輕,就打算一直這樣過下去嗎?總得想想自己的后半生吧?”她說:“遇上了災難只有自己認自己扛啊。不認不扛的話孩子和老公怎么辦?”從丈夫出車禍至今,鄧小娟七年如一日,始終沒有忘記家中公婆、小孩以及半身不遂的丈夫,每年都把打工掙得的兩、三萬塊辛苦錢交回家里用以還債和其他開銷。

  鄧小娟,一個普普通通柔弱女子,用默默的愛艱難地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