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農民合作社如何突破成長“瓶頸”

發布日期:2012-05-14 瀏覽次數:1025

至去年底,我省已注冊成立合作社2萬余個。合作社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一些困難和問題——
 
農民合作社如何突破成長“瓶頸”
 
2012年05月14日 05:29 稿源: 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sina qzone renren kaixing douban msn

  

 

   合作社蓬勃發展,幫助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

  4月21日,望江縣農委舉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培訓班開班,教室里,來自全縣的43位剛剛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坐在一起,他們將共同上五天課,涉及合作社的發展創業、法律法規、營銷平臺和資金互助等方方面面。

  記者從望江縣農委了解到,望江縣連續三年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涉農企業創辦人培訓班。本次培訓學員全部為去年以來成立的合作社的理事長,學費全免。望江縣農委主任王振華告訴記者:望江縣農委把今年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建設年,將組織創業培訓、評選專業合作社組織、推進資金互助與信用合作試點。

  蕪湖良金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通過與中國農科院水稻所合作,種植七彩米、富硒米、長粒香粳等水稻新品種;岳西縣主簿鎮在合作社帶領下,用了3年時間讓8000多畝水田種上茭白,還試養泥鰍、建立冷庫,農民收入翻幾番;在鳳臺縣楊樹鄉,農民土地托管合作社幫農民種糧,促進當地30%的耕地流轉……記者從省農委合作經濟指導處了解到:至2011年底,全省注冊成立合作社22728個,覆蓋了全省20%的農戶。僅2011年一年,全省新增合作社5300余個。市場經濟條件下應運而生的專業合作社,讓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在帶動農民增產增收中的作用日漸顯現。

  起步、成長階段,合作社面臨財務不規范、經營水平不高等問題,須加大扶持力度

  在快速增長中,一些合作社逐年壯大,也有一些合作社名存實亡。潛山一家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原本紅紅火火,可是不多久之后,理事長被社員舉報詐騙國家資金,情況急轉直下,走向蕭條。安慶市農委經管科彭玉林告訴記者:“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

  農民合作組織的管理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對現代管理知識、民主合作理念等缺乏足夠的理解與掌握,常常仍然按照私人做事的一套辦,使得合作社剛剛發展起來便出現諸多問題。在望江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培訓班中,望江縣農委經管科張豐結反復強調,每一個合作社一定要有財務制度,能拿出財務報表,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否規范的基本要求。就是這個基本要求,在不斷涌現的新合作社中并不是個個可以做到。

  我省的合作社成員平均不到120人(戶),“規模較小,小生產無力對接大市場;許多合作社是家族模式,帶動能力也需加強。 ”省農委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彭學平告訴記者。 “安慶市大多數合作組織規模不大,輻射帶動能力只局限在一村范圍內,經營服務水平不高,影響力也就有限。 ”彭玉林說。

  農村中能人往城市里跑,人才難覓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共同難題。望江縣計家渡種養專業合作社在淘寶網上開辦了網店,可是想在村里招一個網店美工遲遲招不到。據悉,各地紛紛出臺鼓勵大學生村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兼職創業的政策,以期部分解決合作社的人才難題。馬鞍山市委組織部和市供銷社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優秀大學生村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兼職創業的試行意見》,提供獎勵資金,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

  隨著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一些扶持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力度有限。安慶市1226家合作組織共有資產6.41億元,絕大部分靠成員自己出資(6.25億元);2010年安慶市針對合作組織成員的培訓共有862次,其中690次是合作組織自己組織的,政府提供的培訓為155次。我省針對合作社的財政扶植資金從2006年的100萬元逐年遞增,至2012年增至1200萬元,但相對于逐年遞增的合作社數量,仍嫌不足。

  面對網絡營銷、資金互助等新的發展機遇,合作社亟待發展壯大,增強輻射力

  “我們自己養鴨風險大,能不能有一個平臺幫助我們銷售產品? ”望江縣太慈鎮白蓮洲村的金美松問出了理事長們的心聲。

  網絡營銷,資金互助,以及成立合作社聯合社等多平臺發展,為農村專業合作社壯大提供了新的機遇。

  就在幾個月前,望江縣華陽鎮華發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王世發已經先行一步,將合作社養殖的大雁信息登錄進了安徽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等幾家網站。今年,已經有顧客從網上看到信息,聯系購買大雁。計家渡種養專業合作社也是改變農民常見的家門口銷售的思路,將合作社的產品直接掛到淘寶網店中銷售,銷售額逐月攀升。

  “銀行要求高,達不到貸款要求;私人就是找村民借2分利,村民都不一定愿意借。 ”望江縣楊灣鎮良盛養豬專業合作社的蔣冬陽最愁的就是擴大規模急需的資金難題。合作社資金互助,成為解決合作社發展資金瓶頸的一個可行有效的方案。

  2010年1月成立的太湖縣金橋農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便是一個資金互助的例子。金橋合作社與太湖縣農行對接,采取“銀行+合作社+多戶聯保+社員”的模式,至今發展社員1016人,為400戶從事養殖業的社員融資2000萬元,并通過內部資金互助,為718戶社員發放互助資金1280萬元,平均為社員每戶年增加純收入4萬元以上,2011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

  經過幾年的發展,一些合作社已經發展壯大。據省農委對我省40個縣的調查,加入合作社的成員比當地同類型農戶增收20%以上。(徐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