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望江持續用力治水患

發布日期:2012-05-10 瀏覽次數:1087

  來源:2012年3月26日安徽日報 A4版

  望江,因雷池而聞其名;望江,也因雷水而受其害。望江東南瀕65km長江,內有武昌湖、泊湖,北部泥塘溝河。水情是望江最大的縣情,水患是望江最大的隱患。既得豐水之利,又患水多之痛。生活在“水鄉澤國”中的62萬望江人民,建國60多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勵精圖治,努力營造人水和諧的局面,除水患、興水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

  從“關門淹”到“疏導自如”,防洪保安體系初步建成。經歷了54年江堤決口,1998年、1999年兩年縣城“關門淹”三個月的慘痛經歷,望江人把長江大堤——同馬大堤的堤防加固當成“家”里的事來干。從1954年開始,每年冬修都是男女老少齊上陣,肩挑手推固堤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同馬大堤建設和管理已達國頒標準,通過水利部的驗收,新老隔堤與同馬大堤一起形成防洪保護圈。

  境內65口千畝以上圩口土地不僅養育了望江人民,還在糧、油、棉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供應上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圩口堤防標準也由過去的“聽天由命”提高到現在的十年一遇。

  過境城區的寶塔河是連接境內武昌湖、泊湖兩大水系的通道,本應是縣城靈氣所在。但因上下游都沒有控制性工程,致使在江水高、兩湖水不能自排入江的情況下,湖水倒灌,1998年、1999年兩年長江流域大洪水,寶塔河高水位使得縣城形成“關門淹”。大水之后大治。在省市支持重視下,從1992年開始謀劃并建成了與長江大堤形成圍圈的新東隔堤8.81公里,建成了城關閘、城東閘、寶塔河泵站、古港排澇站、大湖口泵站等縣城防洪骨干工程。正在建設中的沈沖節制閘將人為阻斷的兩湖水系貫通,大大提高了武昌湖“排湖入江”能力,并利用兩湖水位差,改善寶塔河水質,提高城市品位。這些防洪工程的聯合調度運用,將徹底改變縣城及開發區的防洪狀況,確保縣城不再“關門淹”。

  13萬畝的武昌湖給望江人民帶來了眾多福祉。但大水年份的武昌湖卻也給人們帶來不盡的疲憊。周邊38口千畝以上圩口的防汛壓力讓全縣10個鄉鎮中的8個鄉鎮的人力、精力、財力、物力一邊倒,最長時間防守了3個多月。隨著沿江泵站的建設,望江縣拓寬治水思路,2010年汛期實施了“排湖入江”工程,充分利用現有排澇能力使150平方公里的湖水面每天下降5厘米,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就讓湖水降到了安全水位。望江的防汛工作從鄉鎮單個防守走向區域聯防,從區域防守走向流域防守,從被動防御走向主動防御,從死看硬守走向科學調度,防洪治水思路得到進一步拓寬。

  二

  興水利與除水害、治水與富民結合,是望江縣委、縣政府治水傳統。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也充分證明把當家塘擴挖、農村溝河清淤疏浚和農村集體泵站改造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當作縣鄉兩級工作的重點來抓。每年完成的土石方都在500萬方以上,每年投入的資金都在2億元以上。每年都是“五高”抓農村水利。即:一是高規格調度。成立書記為政委,縣長為指揮長,各部門參加的農建工作指揮部,鄉鎮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親自抓,蹲點駐村責任制;二是高級別領銜。每年市縣重點工程都是由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和鄉鎮書記、鄉(鎮)長領銜擔任工程行政負責人;三是高標準建設。推行“土工當作木工做,農建當作基建干”的做法,重點農水工程做到有施工方案、施工圖紙、有分類工程技術規范、有質量監督等,并嚴格竣工驗收;四是高密度督查。為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除農建辦常規督查外,縣委辦、政府辦督查室參與農建工作督查,主要領導和領銜領導督查。五是高比例獎補。按照“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不補”的原則,把重點農建工程當成民生工程來抓。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檢查驗收后給予獎補。溝渠清淤和泵站改造獎補30%,堤壩加固獎補50%,當家塘擴挖每口獎補1500元。同時從2010年起給予3個第一名鄉鎮30萬元的獎勵、4個第二名鄉鎮20萬元的獎勵、后三名鄉鎮10萬元的獎勵。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望江以興利除害為抓手,以治水富民為目標,建成了一大批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防洪、除澇、抗旱體系基本建成,水利在農村穩定、農業豐收、農民富裕、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逐步增強。

  三

  水利投入上創新機制,集中財力辦水利是望江人的共識。不斷完善“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補充”的農建投入新機制,形成財政投入、群眾自籌、市場運作、項目整合的資金投入機制。比照西部政策縣的望江縣,年財政收入不足3億元,但就是這樣一個農業大縣、財政窮縣,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上從來不“窮”。 2010年財政收入是2.7億元,除配套水利基建項目外,年終一次性用于農建40項重點工程的資金就達1700萬元,占財政收入的6.3%;2011年財政收入也只有3億多元,投入水利興修的資金達到3000萬元,占財政收入的近10%。同時,嚴格執行水利“新十條”,按2‰的毛收入提取土地出讓收益,按每畝土地10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望江縣以公共財政的大投入帶動了鄉鎮村和社會各界的投入,“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群眾自籌、整合資金、市場運作3億多元用于水利興修上。各地多措并舉集中財力辦水利。太慈、長嶺、涼泉等農村春節有玩龍燈的風俗,村里把玩龍燈的收入都用在了擴挖當家塘和溝渠清淤上。桃嶺村出燈收入34萬元全部用于李家大塘等4口當家塘建設,涼泉鄉韓店村每個受益人口500元集資用于當家塘擴挖,涼泉鄉鳳林村、太慈鎮馬山村每個人口400元集資用于興修;長嶺鎮幾個村連續幾年出燈收入100多萬元,全部用于水利興修等公益事業,創新形成了“文化搭臺、水利唱戲”的籌資模式。長嶺、鴉灘、涼泉等鄉鎮要求窯廠等企業取土必須與當家塘擴挖相結合;雷池鄉把圩口內機動用地發包給承包商,由承包商負責完成圩內溝渠清淤任務;鴉灘鎮把3000畝郭塘圩部分發包出去的同時,約定由承包者負責圩口泵站管理、維護及3年的圩內溝渠清淤和堤防加固任務。在望江,任何錢可以少投,但農田水利的錢不少投;在望江農村其他集資可能有信訪,但集資興修水利幾十年來沒有任何怨言。大投入帶來大回報,幾十年的投入,幾十年的建設,帶來了農村和諧、農業豐收、農民富裕的大好局面。

  四

  建設與管理并重,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長期效益是望江人追求的目標。有人建無人管,重建輕管的情況是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和中央、全省水利工作會議上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望江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望江實際,出臺了《中共望江縣委、望江縣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決定〉的實施意見》,并配套出臺了《望江縣關于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細則》。為進一步推進水利改革與發展,成立了高規格的水利改革發展推進協調領導小組;為進一步規范涉水項目建設,成立了縣長為主任委員,三名副縣級領導為副組長的農田水利規劃委員會,并制定了委員會“議事規則”,以強化農田水利規劃的嚴肅性,嚴格涉水項目的審查程序,規范“多龍治水”的涉水行為;按照“提高縣一級、加強鄉(鎮)一級、完善村一級”的目標,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建立健全農村水利服務體系。明確規定了縣鄉(鎮)村三級職責和管理范圍;在1989年就已明確按流域設立7個鄉鎮中心水利站,定編42人,從2001年全部由財政全額供給的基礎上,今年按鄉鎮設立10個水利站;千畝以上圩口全部設立3—5人組成的堤委會,小水庫明確管理員,131個行政村(含4個涉農社區)全部設立“水管員”,從縣到村建立起服務全縣、覆蓋全面的農村水利工程管理與服務網絡。同時成立縣排灌管理所,與縣級抗旱服務隊、長江防汛機動搶險隊合署辦公,負責指導全縣排灌業務和防汛抗旱工作;設立縣農村飲水管理服務中心,負責全縣農村飲水管理和服務工作。縣財政每年給予村級“水管員”補助2000元;萬畝以上圩口堤防維護經費補助10000元;5000—10000畝圩口補助5000元;5000畝以下1000畝以上圩口補助2000元。最后按水利局對工程維修養護情況的考核結果,予以撥付。

  五

  共識才能共為。望江人對水情水患等基本縣情的認識奠定了對望江水利的持續、連續用力;望江人對農業大縣的認識不因為工業強縣而淡化對水利基礎設施的鞏固和加強。幾十年來,歷屆縣級班子都把“治水”作為工作重點,不因為GDP的權重而改變對農業,特別是水利的投入;既抓城市防洪,又注重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連年干、連片治,堅持科學規劃、分年實施,確保工作連續性和水利工程整體效益的發揮。年年辦水利,連年辦水利;屆內辦水利,屆屆辦水利;一件水利一屆辦、一件水利多屆辦,縣如此、鄉如此、村組更如此。三秋“穿插戰”、冬春現高潮成為望江農村的“慣例”。正因為如此的認識,如此的行動,在國家水利政策的指導下,才形成了目前把農村水利當成民生水利辦的良好局面。泥塘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小水庫除險加固,農村安全飲水,花涼亭、麻塘湖灌區續建配套,農村塘壩擴挖,農村溝河清淤,農村集體泵站改造,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等民生水利項目正如火如荼的實施,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迭起。

  國家高度重視解決水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短板”問題,水多、水少、水臟依然是望江將長期面臨的問題,在水利的春天到來之際,望江人有信心、有決心解決水利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大力實施“水利安徽”戰略,努力提升水利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