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綜述之一

發布日期:2021-03-11 瀏覽次數:21364

編者按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在這份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安慶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37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7.6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在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劃上句號的今天,我們再一次回望歷史。把瑣碎的故事聯接起來,串成一條條線,再匯聚成一幅反貧困斗爭戰場上的長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鐵血壯志和擺脫貧困的歷史征程。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沖鋒號角再次吹響,初心不改,前赴后繼!

 

ShowImage (5)(1).jpg

2020年8月14日,農民在宜秀區白澤湖鄉蘇北菊種植基地里采收蘇北菊。 全媒體記者 江勝 攝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以這一極為生動、凝練的表述,對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作出新的時代詮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貧困人口愁不愁吃、愁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沒有保障等關乎基本生活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是考查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行程萬里,人民至上。

為了撕掉困擾千年的貧困標簽,2014年以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選派駐村扶貧干部、機關單位黨組織、民營企業和行業商(協)會、黨員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影響貧困群眾生活、就業、出行、教育、醫療等實際難題。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份工作、一條公路、一個受教育機會、一個新居……是貧困戶收獲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的源泉。

民生實事一件一件落實,民生問題一項一項解決,一個個貧困村華麗蛻變,一張張脫貧戶的笑臉洋溢著摘掉窮帽的喜悅……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這一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中,“人民至上”的底色愈發鮮明。

 

一個“飯碗”盛滿幸福

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發展扶貧車間吸納、支持返鄉創業帶動、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等促進增收的渠道,讓貧困勞動力端穩就業的“飯碗”——

母親殘疾,孩子上學,一家老小需要人照顧。若是留在家陪伴,便不能到外地務工,家庭收入也會隨之減少。這曾是困擾岳西縣菖蒲鎮巖河村村民王三霞與丈夫儲南飛的一大難題。思索再三,兩人還是選擇回了老家。回家后,盡快找到稱心的工作,成了夫妻倆最緊急的事情。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如何幫助貧困戶王三霞和儲南飛解決就業問題?巖河村駐村扶貧工作隊與入駐該村扶貧車間的海創飾品公司協調增設扶貧崗位,吸納村內不能離開家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工作,夫妻二人得以順利就業。

“我們倆分別做包裝工作和技術工,最高每月能拿到近8000元,而且公司離家近,上班的同時還能照顧到母親和孩子,不比外出務工差。”王三霞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對于貧困群眾而言,往往一人就業便意味著全家脫貧。

“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讓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潛山市黃泥鎮龍坦村村民劉根熬說。

劉根熬與年邁多病的母親相依為命,靠著低保救濟勉強度日。為了擺脫貧困,他曾嘗試養鴨,并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順利脫貧。但2016年的一場大水,讓其多年心血付之東流,失去了奮斗的動力和再創業的勇氣。

上門交流,介紹各項扶貧政策……在駐村干部的鼓勵下,劉根熬有了再次創業就業的信心。面對缺乏資金支持的窘境,駐村扶貧干部幫助他貸款3萬元。有了資金,加上以前養鴨技術,劉根熬的養鴨基地重新步入正軌,家里不僅添置了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還換了一輛新三輪車。劉根熬的日子再也不“煎熬”了。

與王三霞、劉根熬一樣,在就業中感受到滿滿獲得感的還有望江縣高士鎮童嶺村村民王梅青。

由于丈夫失明,王梅青既要帶著丈夫求醫治療,又要贍養老人、供養女兒上學,整個家庭的經濟重擔全落在了她的肩上,就業成為這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在結對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王梅青從縣里的私營服裝企業接了服裝加工的活。

“我拿半成品回家加工,方便照顧家人也有了收入。工作按件計價,有時加班到晚上11點左右,旺季時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鎮里開展技能培訓時,村干部通知我去參加。經過培訓,我在家里還養了雞。”王梅青說,“女兒大學畢業找了工作后,我們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

協調企業帶動、開展技能培訓、建設扶貧驛站、開發公益性崗位……脫貧攻堅的歷程中,一項項憂民之憂、急民所急的就業舉措,帶動了全市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于就業中增收、在增收中脫貧。2014年至2020年,我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由4394元增至13450元,增幅206.1%。

 

一條“路”指向未來

“農村公路離農民越近,閉塞和貧窮就會離農民越遠。”這是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貧困地區通路的盼望有多迫切,一條路的修建就有多重要。而更長遠的,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則是夯實脫貧攻堅根基之所在。這是現實行走的追夢之路,連接著脫貧致富的深切渴望;這也是為民之路,映照出早日實現“小康夢”的殷殷情懷——

太湖縣天華鎮李杜村村民石月琴30多年前出嫁后,便一直居住在該村周沖村民組,對過去的出行條件印象深刻,“門前的周沖路以前是條土路,一點點寬,汽車根本進不來。去鎮上和縣城,要先走到主干道才能搭到車,大家都盼望著能修條水泥路方便出行。”

交通不便,是制約山區貧困村發展、村民出行的普遍難題。

“要想富,先修路。周沖路全長1公里多,多年未通水泥路。2018年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在各方支持下終于修通,2019年實施硬化全線貫通,徹底結束了該組多年未通水泥路的歷史。”李杜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姚傳華介紹。

針對群眾反映沒有路燈晚上出行不便的問題,李杜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尋求單位贊助、企業捐助,在村道沿線安裝150盞路燈,覆蓋13個村民小組,基本解決了全村的照明問題。

出行告別了黑燈瞎火和泥濘不堪,李杜村村民的幸福感就在這一盞盞燈和一條路上。

地處縣西北邊陲的包家鄉川嶺村,因山路崎嶇,地勢艱險,成為岳西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部分村民的老屋幾乎“掛”在半山腰,入戶扶貧與其說是走,倒不如說靠爬。

知民疾,才能解民憂。為修路,當時的村委會主任華同春帶頭捐款5000元。村里修建第二條水泥路時,部分路段水泥沒干,華同春天天在路邊轉悠,生怕路被車輛軋壞。

貧困地區通路的盼望有多迫切,一條路的修建就有多重要。沿著新路,川嶺人去了又回,而華同春卻永遠“留”了下來。

對于宿松縣涼亭鎮三德村貧困戶來說,孩子接受了良好教育,無異于一盞明燈,照亮脫貧的路。這條“路”通往幸福,更指向未來。

三德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74戶1637人的致貧原因有很多,教育發展水平較低是其中之一。只有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這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共識。

駐村后,工作隊借助所在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的高校資源優勢,通過搭建在線課堂、援贈教學器材、設立獎學金、走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方式,夯實三德村教育基礎,推動教育高水平發展。

依托援建的基礎教育遠程錄播教室,三德村光榮小學學生每個月上兩次網絡課,與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老師、學生交流互動。這樣的學習體驗,光榮小學的師生們贊不絕口。

“隨著教育幫扶的深入,光榮初中和光榮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整體素質都得到提升。每次走訪,看到貧困戶家里有孩子上學,墻壁上貼著紅彤彤的獎狀,我就看到了這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三德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黃德春欣慰地說。

教育扶貧就是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累計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86萬人次,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困難弱勢群體享受兜底保障政策,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個“家園”承載期盼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貧困山區落后欠發達的根本原因所在。為破解這個難題,我們選擇了一條風險最高、難度最大、過程最艱辛的脫貧之路——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奔富路”,不僅是貧困人口安居樂業新生活的開端,更是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確保群眾脫貧致富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的肇始——

在太湖縣城西鄉涼亭村易地扶貧安置點,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樓房依次排開。2017年,脫貧戶周春梅搬進了安置點的新房。

周春梅一家四口以前住在涼亭村王嶺組的山上老屋,后來搬到縣城老城的油坊瓦屋,住得都不大安心。在王嶺居住時,山體滑坡推倒了房子。家里東西都被掩埋,丈夫受了傷。住了瓦屋后,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家中物品時常發霉。

“安置點的新房子靠近國道,出門坐車比以前方便多了。更讓人高興的是,睡覺終于踏實了,不擔心滑坡,也不怕刮風下大雨了。生活舒心,特別有安全感。”周春梅說。

同樣因為搬進新房而住得安心的,還有宿松縣趾鳳鄉趾鳳村村民吳成國。

2017年、2018年,趾鳳村在安徽建工集團的支持下,修建“幸福之家”,解決貧困戶特別是五保、特困等群體住房安全問題,先后有25戶貧困戶入住。

吳成國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遇到下雨刮風就害怕。搬進“幸福之家”不怕風吹雨淋,不怕房子倒塌。“地方好,風景也好,我感到很幸福。”

長久以來,岳西縣黃尾鎮黃龍村吳沖和平地兩個集中點供水不正常、分散農戶安全飲水保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村民。

為解決問題,作為第一書記的焦岳平,請來縣自來水公司技術員,對安全飲水工程進行改造提升,并同村“兩委”制定方案,對分散農戶打井引水進行補貼,全面改善村民飲水問題。

吳沖組易地扶貧搬遷點的80多戶100多人,告別了供水不正常,再也不擔心斷水了。“我家的危房改造后,雖然通了水,但是水不干凈,水管經常被堵。多虧了焦書記,才吃上了干凈的水。”程灣組村民程千和感激不已。

無論是周春梅、吳成國,還是程千和,他們的生活改變是我市67.63萬貧困戶脫貧歷程中的萬千影像之一。

如今,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易地扶貧搬遷已進入以做好后續扶持工作為重點的新階段,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推進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確保貧困搬遷人口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聚焦“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困境,2014年以來,我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7475戶24465人。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問題,我市通過全面落實教育、醫保等扶貧政策,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飲水安全提升等工程,11.94萬人次、111.74萬人次分別享受“351”兜底保障政策和“180”政策,37159戶貧困戶危房得到改造,16.64萬人飲水困難得以解決,實現義務教育應學盡學、醫療保障應保盡保、危房改造應改盡改,農村飲水安全達標。

(全媒體記者 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