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慈鎮馬山村:深度貧困村蝶變之路

發布日期:2020-07-02 瀏覽次數:886

  太慈鎮馬山村位于望江縣太慈鎮西北部,濱臨武昌湖畔,村幅員面積10.6平方公里,轄18個自然村36個村民小組,1189戶農戶4724人。全村耕地面積6112.26畝,水面面積1000余畝,山場面積5000畝,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

  過去,在這個人均耕地面積0.65畝的馬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大部分村民選擇至江、浙、滬一帶務工,靠務工收入支撐家庭。部分村民因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等因素留守本土,導致經濟收入相對拮據形成貧困,加之村內基礎設施薄弱,道路交通滯后,貧困發生率高達23.4%,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2017年被認定為全縣的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近些年,通過扶貧政策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馬山村從一個深度貧困村一步步發展成了一個班子團結穩定、集體經濟穩步提升的“小康”村,村級綜合實力大大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于2019年順利實現脫貧出列。

  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隊伍戰斗力

  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是馬山村發展的堅實基礎。馬山村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兩委班子的智慧和力量,一方面明確責任分工,規范工作制度。村兩委班子辦事按程序、遇事多通氣,分工不分家、既分工又合作,每周都要坐到一起議事、謀事,切實增強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實行全日制坐班值班,實施為民服務代理制,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不斷強化黨員隊伍建設,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黨內活動,充分提升黨員為民服務意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加強精準幫扶舉措拓寬增收渠道

  馬山村村委和駐村工作隊立足村情,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政策組合拳,助力貧困群眾拓寬增收渠道。一是通過扶貧車間、自主創業、開發公益崗位、勞務協作等五大載體,切實促進貧困群眾就業創業。2016年以來,安置貧困勞動力輔助性崗位人員70人;建成就業扶貧車間1個,累計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6人。二是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的80%用于開發貧困人口公益性崗位,大力支持鼓勵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共計帶動貧困人口81人就業增收。三是強化資產收益扶貧,加大資產收益扶貧項目監管力度,確保經營主體運營政策,收益分紅及時分配,共計帶動75戶貧困戶受益增收。四是實施社保兜底,切實提高家庭收入。為無勞動力或喪失勞動力、生活特別困難的貧困戶申請社保兜底,全村享受低保救助145人,特困供養23人,確保“一人長期就業,全家能穩定脫貧”、無收入戶生活有保障。

  積極探索有效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2014年至2016年,馬山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2017年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開拓思想、主動出擊,積極爭取相關扶貧項目。入股本地農業企業、擴建40KW村級光伏電站、流轉村集體山場和耕地等舉措使當年集體收入達到12.5萬元。2018年,抓住扶貧政策機遇,在現有的產業項目基礎上,再擴建、再投入,新建2個鴨棚、2個雞棚,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8.39萬元。2019年利用閑置老村部,改造成200多平米扶貧車間,帶動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增收的同時發展了集體經濟,多措并舉村集體經濟收入高達42.3萬元。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村民福祉

  自2014年以來,馬山村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謀劃實施項目18個,共引進、投入資金2751.44萬元?;A設施方面,道路硬化32.5公里、新建高標農田1200畝、當家塘興修28口、清淤2條溝渠2.7公里、修建橋梁2座、涵閘18座、改廁282戶、市級中心村建設1個、村主干道亮化工程安裝路燈252盞,覆蓋道路長10公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新建860㎡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及標準化衛生室改造都已完成。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干群關系更加緊密。

  “接下來,我村將結合政策,立足村情實際,繼續緊盯發展機遇,強基固本找出路,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馬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堅信,馬山村的明天會更好!”馬山村黨總支書記真誠而堅定地說道。(馬山村任恒汝曾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