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鄉村治理環境美 村民吃上“生態飯”

發布日期:2022-10-26 瀏覽次數:1023

近年來,望江縣太慈鎮緊盯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在社會治理創新、基層組織建設、人居環境改善、鄉風文明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全面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依托綠水青山,群眾吃上“生態旅游飯”

整齊劃一的平房籠罩著田園的芬芳,青磚黛瓦間的靈動與和諧訴說著傳奇的故事。火紅燈籠在熱情搖曳,在一片郁郁蔥蔥中格外的耀眼。從遠處看,桃嶺村“花海民宿”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愜意畫面。

自2018年起,太慈鎮桃嶺村作為望江縣油菜花賞游活動開幕式和賞游活動的舉辦點,這讓“桃嶺村”成為熱搜關鍵詞,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也帶動了村莊周邊農家樂的發展。桃嶺村黨總支部從中捕捉到發展先機:立足地方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推進產旅融合。

2019年,桃嶺村黨總支部整合扶貧產業項目和安徽省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重點村項目等資金,建成鄉村旅游民宿改建項目,“花海民宿”應運而生。

“花海民宿”位于桃嶺村任屋,是由10戶60間閑置民房改造而成,總面積600余平方米。村黨總支書記余結飛介紹說:“項目采取村、企業、村民三方共贏的村企合作模式。農戶將閑置的老房子作為資產投資入股村級產業發展公司,按照項目運營收益的30%享受分紅”。

項目建設前期,群眾因為對“民宿”概念了解不多而心存顧慮,個別戶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多次讓村干部吃了“閉門羹”。當時又正值全縣危舊房屋“清零”專項行動也在進行中,村黨總支部面臨諸多困難和壓力。為此,村黨總支書記帶著片干一戶一戶地做工作,多次召開黨小組長和村民小組會議,不厭其煩做好政策解讀,引導黨員帶頭先行,“變廢為寶”,不僅鼓勵了其他村民,也讓心存疑慮的村民安心。

“民宿改建項目更能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目前已經具備一次性接待30余人入住的能力,周邊還配套有月季園、牡丹園、垂釣中心、200余畝紅脆冬桃采摘園。”余結飛說。

民房變民宿,農民變股民,桃嶺村黨總支部邁出鄉村旅游新步伐,推進鄉村振興正當時。

“微治理”,聚力打造“環境提升新樣板”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望江縣太慈鎮統籌謀劃,精心部署,從細微處發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走進紅廟村史家柳中心村,水泥路筆直修長,一幢幢小洋樓與綻放的花朵遙相輝映。一位年過七旬的村民指著村里的景觀花圃高興地說:“以前這里是豬圈雞籠,現在變成了花花草草,生活得舒坦!”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紅廟村黨總支書記徐政斌說,“按照鎮里部署,我們村實行‘鎮干包村、村干包片、黨員包戶’三級網絡包保責任機制。積極探索‘月考評+屋場獎勵’模式,通過村內評比調動起群眾的主動性,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活動。”

史家柳中心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綠草如茵,樹上杮子掛“燈籠”,一塵不染的水泥路通村達戶,黨員帶領村民理事會成員活躍在村里各個角落。“一張張責任牌,將環境衛生責任細分到每一個黨員頭上。”紅廟村黨員史小根說,村里的黨員率先帶頭開展義務勞動,維護村容村貌,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同時,紅廟村通過宣傳引導、民意引領、典型引路,著力增強村民對文明創建的認同感,并將其轉化為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實際行動,加快了文明創建從“單個盆景”向“全域美景”的轉變。村里不少群眾自發加入文明創建工作中,自覺維護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

紅廟村的美麗畫卷,只是太慈鎮通過網格化“微治理”打造鄉村環境精品工程的一個場景。為切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大變樣、大提升,太慈鎮著眼實際,從全域式規劃到微項目治理,大到拆危拆舊、溝渠清淤,小到培植綠化、道路清掃,共計整合配套資金1000余萬元,用于各村小微項目實施,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同時,縱向構建“鎮干包村、村干包片、黨員包戶”三級網絡包保責任機制,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志愿者引領、群眾參與的方式,不斷刷新農村顏值,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日益提升。

“今年,我們將繼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每月每個村選取一個屋場作為重點整治屋場,集中力量全面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150個屋場重點整治,出臺了《太慈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導評估辦法》,每月組織考評,每月兌現獎懲到片干個人,這極大提高了村干的工作積極性。”太慈鎮黨委委員鄢正旺說道。(通訊員 張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