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

發布日期:2022-11-11 瀏覽次數:1218

近一段時間,正是秋收秋種的忙碌季節,望江縣賽口鎮大河村的萬畝稻油連作高標準綜合示范基地里,各種農機也迎來了各自的“高光時刻”:10月上旬,是收割機的舞臺;10月中旬收割后的稻田里,打捆機又閃亮登場;10月底,經過機械翻耕的同一片土地上,無人機又來了,通過底部的噴頭將油菜種子撒到田間……

“無人機播種與人工播種相比,效率非常高,一天200畝地輕松完成,而且撒得均勻,基本沒有重撒、漏撒現象,作業范圍大,也不受地形限制。”親身體驗過無人機播種的大河村種糧大戶匡正玉表示,今年他計劃種植油菜200畝,往年需要大量人力花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現在通過無人機飛播只需1到1.5天就能搞定,不僅節約了時間,也降低了成本。

據了解,2022年,望江縣大力實施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賽口鎮大河村萬畝稻油連作高標準綜合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是望江縣2022年實施機械強農行動的重點工程。基地聚焦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秸稈處理、烘干等六大生產環節,全面實現水稻、油菜生產機械化率100%,全力打造全省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樣板。

同時,望江縣大力推廣棉花輕簡化機械化栽培示范技術,從播種、除草、防治病蟲害到最后的機械化集中采收,全程采用機械化耕種,目前已推廣面積2000多畝。

眼下,位于雷池村的棉田里已經是一片“銀裝素裹”,伴隨著采棉機的轟鳴聲,一朵朵潔白的棉花在枝丫上被采擷,勾勒出一幅喜人的豐收畫卷。

“我今年種植了110多畝棉花,在農技人員的定期指導下,棉花產量很好,平均每畝能產400多斤。”

朱桂生說,通過機械化采收,他家種植的100多畝棉花不到一天就采摘結束了。

由于今年是望江縣第一年實施大面積棉花機采,在采收現場,來自省內外的農業專家,對機械采收技術進行了觀摩交流和指導。

“機械采收棉花最大的優點在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友昌介紹說,采用機械化采收棉花,一個小時能采收10到15畝,而且每斤棉花的采收成本在0.3至0.5元;人工采摘,一畝地需要4到5個人工,每斤棉花的采摘成本要2元左右。

在機械化的助力下,棉花的種、采作業越來越高效,機械的應用大大減輕了棉農的勞動強度,提升了棉花產量和棉農收入。

“通過推動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管理效率是手采棉的3至5倍,種植戶勞動強度顯著降低,真正實現輕松植棉,走出了一條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之路。”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皖南綜合實驗站副研究員周曉箭介紹說,機采棉同時對棉花品種有很大的要求,一個是早熟,二個就是集中成林、集中開花,另外棉花的吐絮期大概就是一個月,采收期也是半個月左右。下一步,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皖南綜合實驗站將在望江縣繼續推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把種植面積擴大,讓更多的種植戶得到實惠。

在望江縣,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的步伐并沒有停止。記者從望江縣農業部門了解到,2023年,望江縣將繼續積極推廣應用新型智能高效復式作業機械,加大農機報廢更新力度,及時兌付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達1.51%;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新建育秧中心3個、糧食烘干中心3個;加快設施農業和畜牧、漁業生產農機裝備應用,設施農業和畜牧、漁業生產機械化率分別達到38%、46%、48%;新建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個;培訓農機合作社理事長10名,農機手350名;加快農機智能調度信息平臺建設,聯通農機化服務大數據,實現管供需智能化對接,提升農機管理、服務和應急能力。(全媒體記者徐罕,通訊員 何飛、陳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