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綜合施策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發布日期:2023-05-22 瀏覽次數:2200

近年來,望江縣聚焦發展目標,創新工作思路,多措并舉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黨建引領”夯實增收基礎

如何激發鎮村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此,望江縣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績效與扶持政策資金掛鉤制度,對重視程度高、發展效果好的鄉鎮、街道,在下一年政策扶持和資金分配上給予適當傾斜,對工作成效顯著、集體經濟增收突出的村給予一定獎勵,實行總量和增量獎補。同時,該縣還結合基層黨建“三個清單”,明確年終目標任務,層層傳導壓力,擰緊基層黨建工作“責任鏈條”。

“黨建引領,才能發揮村集體對產業發展的主導作用,才能更明確地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產業。”望江縣高士鎮黃河村黨總支書記徐根南在結合自身經驗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時表示,正是在黨建引領下,該村通過土地資源集中流轉、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等方式,重點培育了綠色蔬菜、稻蝦聯種、網箱黃鱔等特色產業,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功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這些產業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60余人,人均增收2萬元。我們村也從資源匱乏的丘崗小山村,成為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的‘百萬村’。”

類似的驚喜變化在望江還有很多——2022年,該縣129個村(社區)村集體經濟收入總收入7151.12萬元、村均55.43萬元,最高達134.37萬元,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個數達到70個。

“抱團聯營”壯大增收規模

各村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不同,如何才能實現協同發展?

對此,望江縣按照“資源共用、利益鏈接、抱團聯營”的發展思路,望江縣創新推行“強帶弱、大幫小”發展模式,整合資金、產業、項目、市場、人力等關鍵要素,促進中心村與周邊村聯營合作,形成以點帶面、抱團協作的發展格局,增強縣域村集體經濟內外循環、融合發展能力。同時,在合作經濟上謀出路,在發展模式上拓寬路,探索實施“強村計劃”縣級“飛地”抱團項目。

長嶺鎮扶貧產業園就是“抱團聯營”的典型案例——該鎮立足確保扶貧資產保值增值,經鎮村協商共建,采取股份制經營,在長嶺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專門成立公司,確定17個村為公司股東,并通過合同明確17個村資產產權歸屬,按照出資額比例進行集體經濟資金收益分配,起到了“富脫貧戶個人,強村級集體經濟”作用,公司聘請專業團隊負責產業園的運營管理工作。目前,長嶺鎮扶貧產業園年產值已經突破7億元,利稅預計1500萬元,17個股東村每年平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9.4萬元。

“資產盤活”擴寬增收路徑

由于政策、市場導向的變化,一些扶貧項目已經不適應當下,如何讓這些扶貧項目的資產繼續發揮效益呢?

對此,望江縣完善制度體系,建立扶貧項目資產管理辦法+望江縣扶貧項目管理操作規程、確權登記管理制度、后續管理維護制度、資產監督管理制度、資產處置管理制度、資產收益分配管理辦法的“1+6”管理體系。對2013年以來形成的4455個21.09億元扶貧資產開展4次綜合督查,明確所有扶貧項目資產一次性確權到位,確權到村的扶貧項目資產,產權歸屬村集體,納入農村三資管理系統進行管理。規范運營收益,堅持“誰受益、誰管護”原則,明確所有的扶貧項目資產均由資產所有者負責管護,收益用于公益崗位開發和村級小型公益事業、資產項目維護、產業鞏固提升等方面。

華陽鎮大號村,曾興建了一批養鴨大棚,有效地助力了該村的脫貧攻堅戰。后來,出于環保方面的考慮,高密度的養鴨已經不適合當地實際,大棚也一度被閑置。為此,該村將溫氏養鴨大棚基地調整為水產養殖基地,投入1100萬元對養殖基地進行相關改造。改造后的大棚,不僅租金方面為村集體每年帶來43.5萬元的收入,還吸納了50多脫貧人口就業,增加了脫貧戶穩定收入。目前該基地年養殖甲魚150萬余只,每年產生效益約1000萬元,對當地經濟發展也助益良多。

2022年以來,望江縣8個閑置3個月以上的資產全部盤活,全縣經營性資產共計收益7151萬元,分配給農戶4291萬元,量化到村資金2860萬元。(全媒體記者張巔、通訊員徐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