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量超5000噸 產值達4億元 望江黃鱔游向大“江湖”

發布日期:2023-05-29 瀏覽次數:2086

5月24日,走進望江縣高士鎮童嶺村童山水產養殖合作社,數十個水塘連成一片,水塘邊的養殖大棚正在放水,準備迎接今年的黃鱔苗。

2010年,村集體將水塘流轉至一處,形成“片區”,在武昌湖邊,一個黃鱔養殖的“小江湖”形成。自此,童嶺村10余名農民踏進黃鱔養殖的“江湖”。2022年11月29日,望江縣童山水產養殖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冊資金2000萬元,現有社員20人,養鱔網箱4萬余只,擁有養鱔生產基地1000余畝,年投放鱔苗40余萬斤,年產值5千余萬元。如今,這片“小江湖”已經“連通”長三角,成體黃鱔廣銷江、浙、滬等地。

童嶺村村民王竹苗養殖了80余畝黃鱔,今年,他又購入新苗1.1萬斤。新到的黃鱔苗,會被安排在三個大棚內“住”上20余天。大棚內的水溫控制在35℃左右,與出苗地的水溫相當。一段時間后再進行緩慢降溫,當棚內水溫降到與露天養殖水溫相近時,黃鱔苗就將“遷居”至露天養殖場。

王竹苗已經養了十余年黃鱔,大棚養殖技術的引進,在他看來是養鱔路上一件“很重要的事”。

以前,受制于水溫因素,放苗只能在7月底至8月初,且黃鱔苗價格高。春天放苗,天氣太冷,黃鱔的死亡率很高。如今,黃鱔苗先入大棚,有了適宜的溫度,存活率有了保障,還可以提前3至4個月下苗。下苗周期長了,養殖戶對購苗時間和黃鱔苗價的選擇也更為自由,在低價時購苗,有效控制了養殖成本,而提前下的苗,黃鱔生長期也更長,成體黃鱔收成增長明顯。

王竹苗2020年開始嘗試大棚養殖,以前一個養殖網箱10斤苗能出20斤黃鱔,現在可出30至40斤成體黃鱔。一個大棚,就突破了一個黃鱔苗順利成長的“卡脖子”關。

在望江,幾個村民合作養殖黃鱔的并不少見。22日,在漳湖鎮六合村的一處黃鱔養殖基地,村民謝桂河正劃著船,檢查網箱內黃鱔及水生植物的情況。他和同村的11位村民一起承包了170畝魚塘,用于養殖黃鱔。謝桂河去年投放了8000斤黃鱔苗,成體黃鱔賣出90余萬元,收入20余萬元。收入振奮人心,他們今年計劃再投放10余萬斤黃鱔苗。

一群人聚成一片能“握指成拳”,一個人一片塘“單兵作戰”的黃鱔養殖也有聲有色。25日,在望江縣太慈鎮郭河村的一片魚塘邊,黃鱔養殖戶張結根正在巡塘。他2010年開始養黃鱔,今年承包了80余畝水塘,養殖四大家魚、小龍蝦和黃鱔。今年春節期間,他賣出7000斤左右成體黃鱔,增收8萬元左右,魚、蝦、鱔一共增收近15萬元。

5月中旬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上,“望江黃鱔”獲優質水產品獎項。而在此之前,“中國網箱生態養鱔第一縣”、“國家地理標志”、“安徽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一塊塊“金字招牌”已然顯示出望江黃鱔的實力。

目前,望江縣網箱養鱔產業已形成專業化、標準化、規?;窬?,建立起了專業的黃鱔交易市場。聚焦品牌培育、生態養殖、加工轉化等,望江還將興辦鱔魚深加工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目前,望江縣養鱔面積1.4萬畝,年均養鱔網箱35萬口,年產量超5000噸,產值達4億元。小黃鱔從望江啟程,正在“游”向更大的“江湖”,贏得更廣闊的市場。(管煒、嵇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