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宜業工坊”助力富民強村
發布日期:2023-11-10 瀏覽次數:2203
2023年以來,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在原扶貧車間基礎上,整合各類市場主體,全域創建“宜業工坊”,讓農民實現“家門口、進工坊、拿工資”,促進了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架起了“強村、富民、助企”新橋梁。短短數月,望江縣71家“宜業工坊”應運而生,吸納就業2265人,人均月增收2500余元。
帶動就業建“工坊”
11月2日早上7時,家住望江縣太慈鎮紅廟村周屋組的陳運霞將孫女送上校車后,便來到了村里的“宜業工坊”——“創潤集團”蔬菜種植基地上班。
“日常做些種菜、摘菜的活兒,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57歲的陳運霞,獨自帶著10歲的孫女生活,她說,多虧了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幫她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她的丈夫去世得早,她家曾是貧困戶,脫貧后日子過得安穩而幸福。但2022年,她的兒子突發白血病,2023年不幸去世,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媳婦回娘家后,她需要照顧孫女,還要掙錢養家,在蔬菜基地上班,顧家、掙錢“兩不誤”。
“宜業工坊”是2023年安慶市為促進農民就近就地靈活穩定就業增收的重要政策舉措,是依托就業幫扶車間、幫扶基地等載體,通過組織企業、農村合作社、生產經營大戶、致富帶頭人等經濟主體,充分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因地制宜建設的就業創富平臺。
紅廟村“宜業工坊”依托“創潤集團”蔬菜種植基地而建,該基地2018年落戶紅廟村,流轉土地500畝,建設蔬菜大棚200余個,基地種植的蔬菜遠銷九江、武漢、上海、南昌等地,年產值達2000萬元。基地常年帶動周邊100余名村民就業,其中約一半是脫貧人口,每年發放工資400多萬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在臨近的太慈村“宜業工坊”——攀樽服飾公司,60余名工人正在車間里忙著加工環保快遞袋。“趕上‘雙十一’,正是大忙的時候,每天要發出20萬只環保快遞袋,得忙到凌晨2點半。”該公司董事長汪海兵介紹,目前車間正在開足馬力生產,訂單已經排到了2024年8月份。
攀樽服飾公司是太慈鎮2022年招商引資企業,2022年11月投產,已吸納周邊群眾就業130名,其中有20多名脫貧群眾。43歲的余君梅是脫貧戶,她正踩著縫紉機為環保快遞袋裝拉鏈,每天能生產200多件,她一個月能掙三千多元。余君梅要照顧身體不好的公公和正在上學的孩子,不能外出務工,以前只能在家門口打零工掙些微薄收入。2023年6月,在村里推薦下,她進入“宜業工坊”上班,在經過半天培訓后就順利上崗。每天她將孩子送去學校后,來到公司上班,中午在公司吃完飯,再打包一份送回去給公公吃,傍晚下班回家給家人做飯。“離家近,工作時間也自由,很適合我。”余君梅對目前的工作很滿意。
“我們很愿意把公司打造為‘宜業工坊’,通過提供工作崗位,讓村民勞動致富,實現經濟發展成果人人共享。”汪海兵說,公司員工月收入3000至8000元不等,節假日“寶媽”們還能將孩子帶到公司吃飯。馬上他還要擴大產能,增加60多個就業崗位,為村民提供更多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機會。
“小工坊”帶動“大就業”。望江縣圍繞紡織服裝、綠色食品深加工兩大主導產業,推動鄉鎮園區建設、鼓勵農村發展“種養加”基地,帶動農戶就近就業增收。目前,望江縣已創建71家“宜業工坊”,60個脫貧村實現全覆蓋,帶動就業2265人。得益于“宜業工坊”的建設,顧家、掙錢“兩不誤”,成為望江一些村民的生活新常態。
打造發展之坊、富民之坊
“宜業工坊”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企業,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的同時,還架起了“強村、富民、助企”的新橋梁。
裁剪、拼接、縫合……走進望江縣楊灣鎮余埠村的“宜業工坊”——創飛服飾公司,130余名工人正在車間內忙著趕制搖粒絨馬甲、防曬衣、羽絨服等服裝,一塊塊布料在一雙雙巧手下變成了一件件嶄新的成衣。
余埠村“宜業工坊”原是村里的扶貧車間。2017年至2021年,余埠村先后利用扶貧資金建成了三期共3000多平方米的扶貧車間,通過招商引資,兩家服裝企業先后進駐投產,100多位村民經過培訓后進廠當上了產業工人,其中脫貧戶近30人,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以上。
在余埠村“宜業工坊”,48歲的村民楊益紅正忙著做兒童防曬衣的袖口,她70歲的老父親也在一旁不緊不慢地打紐扣。“我騎電動車5分鐘就能到公司,忙的時候一個月能掙5000多元。”楊益紅說,她的父親在這做些簡單的手工活,一個月也能掙兩三千元。在“宜業工坊”,村民們上班離家近,能掙錢,“寶媽”們還能帶著孩子來上班。“旁邊就是村里的留守兒童之家,寒暑假‘寶媽’們可以把孩子帶過來,我們請老師幫忙照看。”創飛服飾公司經理唐明亮說。
在成功創建“宜業工坊”后,創飛服飾公司吸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達到一定時間,還能享受就業補貼。車間的租金每年也能為余埠村村集體增加收入40余萬元。“宜業工坊”依托村企共建優勢效應,構建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多贏的局面。
望江縣對全縣所有扶貧(銜接)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一次性確權到位。望江縣推出“產業賦能+”“就業載體+”“三產融合+”“商貿流通+”“家庭農場+”“園區工廠+”“就業創業孵化+”7種模式,支持村級因地制宜采取自主經營、租賃承包、聯合開發等方式創建“宜業工坊”,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雙增收。2022年,望江縣經營性扶貧資產收益7151萬元,量化到村2860萬元,分配到戶4291萬元,其中脫貧戶19364戶、監測對象641戶,戶均收益2145元。
望江縣還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構建起常態長效保障體系,提升“宜業工坊”創富能力。望江縣將“宜業工坊”納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庫,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宜業工坊”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按每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每年2000元標準給予“宜業工坊”經營主體補助;給予在“宜業工坊”穩定就業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每人每月200元崗位補貼。
此外,望江縣堅持“宜業工坊”用地指標優先安排,用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返鄉創業貸款等信貸政策支持“宜業工坊”做大做強;組建3個“鏈式”復合型科技特派團,選派229名科技特派員對接幫扶“宜業工坊”,開展科學養殖、品牌創建等服務;發揮電商協會作用,將“宜業工坊”產品優先納入“扶貧832”等平臺進行銷售,截至10月底,15家本土農產品電商企業與農產品類工坊全部簽訂定向銷售合同,64款產品入駐“832”平臺,共銷售農產品2406萬元。
在望江縣,“宜業工坊”正成為基層的發展之坊、富民之坊。(通訊員查燦華、全媒體記者李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