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種下油茶林 有了“搖錢樹”

發布日期:2023-11-14 瀏覽次數:1732

11月8日,在望江縣鴉灘鎮望馬樓村某油茶種植基地,二十多名工人正在“搶收”油茶果。“現在是油茶采摘的關鍵期,如果不及時采摘,就會導致油茶果崩裂掉到地上,造成損失。”基地負責人帥艷平介紹說。

“前段時間剛收割完稻子,家里農活相對少一些,到這里采收油茶果能有100元錢一天,能增加點家庭收入。”采茶工帥小妹一邊將摘下的油茶果放入桶中一邊說。

鴉灘鎮望馬樓村位于鴉灘鎮東北方向,屬典型的丘陵地帶,村內小山坡較多,2010年以前,由于交通及信息不發達等因素影響,50歲以下的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主,剩下的都是些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在家,靠種植傳統的稻、油、棉勉強維持生計。但有些由于勞動力弱的,一些山坡及產出力較小的荒地幾近拋荒,一度雜草叢生。村“兩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過集體商議,決定外出學習“取經”,回來后,結合自身資源實際,決定發展油茶種植。

“油茶要三年才能掛果,盛果期在8到10年,又是第一次種植,加上受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的影響,剛開始,老百姓對種植油茶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望馬樓村黨總支書記陳松應介紹說,“2010年,村‘兩委’帶頭并發動黨員、退休干部先期試種400多畝,2013年掛果,平均畝產鮮果1000余斤,畝均增收1500余元,比傳統種植收益翻了幾番。”

2014年,望馬樓村以點帶面,在孫家埠郝加來、帥家小屋帥艷平等種植油茶成功基礎上,又有曹家下墻曹結群、曹天昔,孫家埠郝結林等“大戶”種植,后來逐步在全村推廣種植。

在嘗到種植油茶“甜頭”后,許多村民主動要求種植油茶。隨著種植戶的增多,銷售問題又是擺在望馬樓村“兩委”面前的頭等大事,靠每家每戶單獨去賣很難找到買家,而且價格也不行。于是,望馬樓村黨總支在經過調研和征求群眾意見后,決定成立合作社,采取“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由村里統一提供種苗和技術,農戶種植,再由合作社統一收購油茶果。“當年村里甚至外村都有許多村民主動與村里對接,要求種植油茶,村‘兩委’又忙前忙后,無償為村民代購油茶苗,并免費提供整枝、澆水、施肥、除草等關鍵種植技術。”望馬樓村總支書記陳松應說道。“為了讓老百姓安心種植油茶,村里給出了‘保護價收購’的承諾,這也給村民種植吃了一顆‘定心丸’,老百姓積極性更高了,推廣起來也就更容易。”2018年,望馬樓村農民合作社被評為省級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被評為安徽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在鴉灘鎮大面積種植油茶的還有三聯村、葛林村、麥元村等,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小山坡多,幾乎無法種植其他農作物,在紛紛種上油茶后,不僅村級集體經濟從以前的負債到現在的結余十幾萬元,農民的純收入也從當初的不到1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元左右。截至目前,全村種植油茶百畝以上的達到6戶,農戶中最少的也種植了1畝。全村1366戶,種有油茶1000戶左右。

“望馬樓村油茶種植是我鎮發展‘一村一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成功案例。現如今,全鎮種植面積已超過1萬畝,油茶的盛果期在8年左右,可為全鎮群眾帶來2000萬元左右收益,油茶產業正逐漸成為鴉灘鎮興村富民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搖錢樹’。”鴉灘鎮副鎮長徐運良說。

為了做強油茶經濟,2017年,望馬樓村投資200萬元引進油茶壓榨設備,進行茶果深加工,生產的茶油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到全國各地,被評為2023年首屆望江縣特色農產品。年收購并銷售油茶鮮果600多萬斤,其中,制作銷售茶油2000余斤。下一步,鴉灘鎮將持續做好“茶文章”,推廣“茶文化”,逐步形成油茶種植、深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不斷挖掘油茶附加值,在食品和保健品領域添加“茶元素”,探索新領域,開發新產品,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訊員汪秀兵、陳加旺、李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