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做實項目盤活資產,讓“包袱”成為財富
發布日期:2023-12-05 瀏覽次數:26924
在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期,望江縣對扶貧項目資產進行全面摸排,將其中存在的閑置低效資產重新整合,激活為優質高效資產,讓項目實實在在惠及一方百姓。
“對這幾座大棚,我們的態度是有波動的。一開始建設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高興,認為村集體有了一個搖錢樹。后來,大棚因為環保被閑置,就成了一個包袱。”12月2日上午,在談到村里的4座高標準大棚時,望江縣太慈鎮馬山村黨總支書記任汝恒頗為感慨。“現在,又不同了。”
這4座高標準大棚在建設的時候,是養鴨大棚。按照當時的市場行情和相關政策,本是一個利潤可觀的項目。不過,后來由于環保方面要求的提升,當地的養鴨產業并沒有獲得持續發展,大棚也就被限制了。
為了盤活閑置資產,馬山村以村集體產業公司為主體,于2022年6月份對2座養殖大棚進行修整、清理、消毒。村級引進3000只土雞苗,依托大棚周邊的100畝村集體苗木基地發展“林下養雞”項目。今年,馬山村趁勢而上,進一步擴大發展規模,拓展發展空間,林下養殖基地雞苗增加到10000只,并利用河灘養殖山羊60只。預計僅養殖業單項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60萬元。
“現在,我們村圍繞幾座大棚發展的產業所帶來的收益,已經超過了當初建設大棚的預期。”任汝恒說。
同樣經歷過一番心理波動的且最終收獲“超過預期”的,還有望江縣華陽鎮大號村的人們。不同在于,馬山村走的是自主經營之路,而大號村走的是引入資本之路。
在大號村緊鄰幸福河的地段,有12座大棚,曾經也是養鴨大棚。12個大棚,每個占地1440㎡,輔助用房占地約250㎡,建設面積約17000㎡(約26畝),該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8000㎡(約42畝),投入扶貧資金724萬元……為響應相關環保政策,確保發揮該項目的經濟效益,盤活存量資產,經村申報、鎮黨委會議研究并報縣主管部門同意后,決定將該項目經營方向調整為水產養殖類。
2021年年底,華陽鎮政府通過招商引進安慶市東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租大棚項目,該公司一期投入1100萬元對養殖基地進行相關改造。目前該基地年養殖甲魚有120余萬斤,每年產生效益約2000余萬元。該公司今年已開展項目二期投資,在基地附近租用180余畝土地建設稻鱉共生生態養殖基地,預計明年春節前,該生態養殖基地將達到年產中華鱉30萬斤養殖規模。
“甲魚養殖項目不僅盤活了閑置資產,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帶動了村民就業和農戶發展產業,還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今年該項目為村集體增收43萬元,且帶動了縣內百余名群眾用工。”大號村黨總支書記周省非說。
實際上,不只是馬山村、大號村,望江縣各地都在想方設法提高扶貧項目資產的效益。為此,該縣首先明晰產權歸屬,將所有扶貧項目資產一次性確權到位,確權到村的扶貧項目資產,產權歸屬村集體,納入農村三資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到戶項目形成的資產歸項目受益戶所有,由受益戶負責經營管理。同時,該縣還建立了“日常督查、定期抽查、年終考核”工作機制,對閑置1個月以上、低效利用資產進行預警管理,及時進行通報;對閑置3個月以上閑置資產現場檢查,限期整改,對達不到整改進度要求的,召開專題會議調度。去年共發放預警整改通知11份,其中3個閑置1個月以上資產及時有效恢復經營,8個閑置3個月以上資產全部盤活。
針對閑置資產的舉措,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望江縣經營性資產共計收益7151萬元,分配給脫貧戶4291萬元,量化到村2860萬元。該縣60個出列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77.73萬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03萬元,增長13.08%;脫貧人口人均收入1949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80元,增長14.3%。相關經驗做法先后在全省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暨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執行進度調度視頻會、全省光伏扶貧工程成效鞏固暨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視頻會上作經驗交流,并作為全國三個交流縣之一,受邀參加全國脫貧縣案例交流會。 (通訊員 徐竹梅)
- 上一篇:望江:冬日濕地美 十里冬韻濃
- 下一篇:望江:“五強五治”保障土壤生態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