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發布日期:2024-03-06 瀏覽次數:16532
一、汪洋遺址
坐落賽口鄉汪洋村,距縣城東北35公里。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8年秋發現,1980、1981、1982年進行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895平方米,清理灰坑、窯穴14個,墓室2座,出土器物150余件,主要是陶器、石器。其中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石鏟、石鑿;生活用具有鼎、豆、壺、罐,還有陶網、陶球紡輪等。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多。遺址堆積層約2~5米。據碳14測定,遺址年代為6030±130。從出土器物看,它與薛家崗文化既有聯系,又有自己的特色,為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古文化面貌提供一個重要線索。1982年12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汪家山遺址
坐落賽口鄉龍寺村,距縣城東北32公里。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2年發現。遺址堆積層約2~3米,采集器物有殘陶豆、鼎、壺以及殘石斧、錛、鏟、等。陶器多為輪制,夾砂紅陶較多。紋飾以弦紋、附加堆紋為主。遺址保存比較完好。
三、南廟遺址
坐落沈沖鄉攔河西北岸,距縣城東15公里。面積2萬平方米。1980年發現。文化堆積層約2~4米,采集有磨光的石錛、石、石斧等以及夾砂紅陶扁形鼎足和弦紋、素面的紅褐陶片。1982年12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戴家墩遺址
坐落縣古爐鄉增發村,距縣城北約30公里。面積約3萬平方米。1985年4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采集有鼎、豆、壺、罐、缽等陶器的陶片、鼎足、器蓋、器座及斧、鏟、錛、等石器,陶器均為手制,多系夾砂紅陶,少數灰陶。多為素面,少數為弦紋、網狀紋。石器均為磨制。遺址主體保存基本完好。
五、楓嶺庵遺址
坐落沈沖鄉湖團村,距縣城東約13公里。面積約3萬平方米。1986年夏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文化堆積層2~5米,1987年4月試掘,開了兩個5×5的探方,揭露面積50平方米。采集有鼎、豆、壺、罐等陶器的陶片及斧、鏟、錛等石器,計20余件。陶器,手制、輪制均有。多系夾砂紅陶,少量夾砂灰陶。多素面,有少數網紋、弦紋。其中五孔石刀,通體磨光,制作精致,為縣內首次出土。
六、獅子林遺址
坐落楊灣鄉豐裕村方家叉,距縣城西5公里。面積約1萬平方米。1986年夏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地面暴露有殘石器、素面陶片及鴨咀形鼎足,陶片多系夾砂紅陶。這是在縣內圩區首次發現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