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
發布日期:2024-03-06 瀏覽次數:17717
東晉時置大雷戍,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欲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庾亮得知后,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毋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后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于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長江水道要沖,扼黃梅、宿松、太湖內河航運之咽喉,形勢險要,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雷池,也名著史冊,“不越雷池一步”也成為后人熟悉的一個成語。張友茂《雷池賦》云:“茗山阜豐兮,地執水堂三利,炫重奎文而浮屠。堪爾曰:雷以載道,池以澤民;道綺舉望,民倚勝江。辭寓雷郡岸,賦藻雷港貴。詩落雷沙韞,文蔚雷陽瑞。雕望辭俊而志兮,志當寄之體物。琢江賦鴻而物兮,物當寄之以歌。屏山岳之巖巖兮,登奎樓而誦古。縱川甫之坦坦兮,戈橫槊而折戟。清風豁嶺,池流延約兮遠近山。冬榮斜照,三孝精義兮性仁善。”。
- 上一篇:主播說人文望江—— 孫敬純
- 下一篇:雷池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