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大河村的華麗“三變”

發布日期:2024-03-12 瀏覽次數:2531

近年來,望江縣賽口鎮大河村搶抓機遇,科學有效地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連年增收超50萬元。2023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0萬元,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200元。是什么讓大河村這個昔日全縣有名的“后進村”蝶變為如今的“明星村”?3月6日,記者走進該村探尋“蛻變密碼”。

早春時節的雷池大地,春潮涌動,滿目蔥蘢。

3月6日,記者走進望江縣賽口鎮大河村,油菜小麥種植基地上空,一排植保無人機飛過,正在按照設定好的路線飛防作業;蘆筍種植基地里,村民們正忙著整枝和移栽;草莓園中,鮮紅嬌嫩的草莓似一顆顆紅寶石鑲嵌在綠葉中,令人垂涎欲滴,一些游客穿梭在大棚中,精心挑選成熟的草莓,體驗采摘的樂趣……

103.jpg

望江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賽口核心區。(葉磊 攝)

變“分散經營”為“規模集約”

素有“望江東大門,安慶后花園”之稱的賽口鎮大河村,位于望江縣萬畝圩口之一金煉圩,是一個典型的圩區村,這里水系發達、土地肥沃,擁有糧田面積10000余畝,旱田面積2000余畝,是望江縣九大萬畝圩口中,單個村形成的獨立萬畝圩口之一。

過去,大河村守著“聚寶盆”,卻在發展上無起色。采訪中,當地群眾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初,大河村還是一處沖積平原,大量從懷寧縣、江蘇省過來的移民選擇在大河村安家謀生。由于村情復雜等原因,村集體經濟發展落后,至2017年,大河村集體經濟負債達100余萬元,成為全縣有名的“后進村”。曹太宏于2018年當選大河村黨總支書記,他告訴記者,當時大河村村民多數外出務工,田地被大戶承包,每畝租金只有100元左右,租金不僅低,且大戶們還選擇性承包優質田,“差田”被拋棄,加上當時機械化程度低,致使萬畝糧田收益差。

“大河村擁有萬畝糧田,要發展,就要解決傳統農業種植效率低、產值不高等問題。”曹太宏告訴記者,當時如何凝聚共識、說服千余戶群眾流轉土地,成為村“兩委”的心頭大事。

“‘小板凳’功不可沒,正是通過‘板凳會’的形式,村干部做通了群眾工作,凝聚了人心,找準了發展路子。”曹太宏說,他們先是走訪當地老黨員、老干部和種糧大戶,爭取他們的支持,帶頭把土地流轉到村。接著村干部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采取簡便易行的“板凳會”形式,一有機會就把“商量會”“談心會”開到農家大院、村民家中和田間地頭,一連開了300多場,終于用100多天的時間啃下“硬骨頭”,將全村土地全部流轉到村集體,同時依托“一基地三中心”(萬畝糧油高標準全程機械化綜合示范基地、稻米烘干中心、育秧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國家農業產業園基地建設發展紅利,推深做實農村“三變改革”,加快推動土地流轉,順利實現農田“優質、集中、連片”。

104.jpg

3月6日,望江縣賽口鎮大河村蘆筍種植基地大棚里,工人們正在給蘆筍整枝,修剪淘汰不良和弱小植株,確保蘆筍枝條獲取充足養分,生長得更加粗壯。(黃有安、陳婭 攝)

變“單打獨斗”為“公司運營”

大河村萬畝糧田集中流轉后,首先,要解決“誰來干”的問題。大河村村集體注冊成立了大河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將全村土地以入股方式全部流轉到該公司,村集體持股51%,并吸收8名種植大戶為公司股東,這些大戶以機械設備、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等折股占49%。

解決了“誰來干”,接下來必須解決“怎么干”的問題。曹太宏說,大河村實行統一種植優質稻油品種、統一技術服務支持、統一采購農資產品、統一管理,在銷售中采取訂單模式,實行統購、統銷。為推行好以上“六個統一”,大河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不僅建成了1120平方米的農事服務中心,內設有數字中心、指揮中心、培訓中心,還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育秧中心,可實現水肥、溫濕一體化。

“以前我是在農戶手上直接承包,田地東一塊、西一塊,無法連成片,而且田間道路窄且坑洼,難以實現機器作業。”該公司股東笪銅強告訴記者,現在實行公司運營、統一管理和土地輪作,不僅種水稻,還多了一項種菜籽的收入。同時,管理成本和費用也低了,采用大型插秧機作業后,以前400畝大約需要七八個人,如今600畝四個人足夠;公司統一采購后,農資支出也比以往便宜了10%左右。

“變‘單打獨斗’為‘公司運營’后,大河村實現了優質生產,收益共享。”曹太宏說,該村同時借助產業園基地建設機遇,村集體經濟公司吸納村集體、村干部和農戶等資金、土地,并按照機械、土地畝數為股份分配,實現了群眾和村級集體經濟“雙增收”。“自2022年以來,大河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增收超50萬元、帶動農民每畝增收400元,直接帶動大河村及周邊村群眾近5000人次務工就業。”曹太宏介紹。

變“單一產業”為“產業融合”

眼下,大河村蘆筍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在大棚里給蘆筍整枝和移栽。該基地蘆筍種植面積15畝,每年種植3季,盛產期畝收入可達1萬多元,全年銷售總收入可達40萬元,實現純收入20萬元以上,并帶動周邊群眾務工30余人。“這只是大河村高效用地的一個縮影。”曹太宏說,這也是大河村變“單一產業”為“產業融合”的一個縮影。

為充分發揮土地集中效益,促進強村富民,大河村依托國家農業產業園基地建設,在強化“一產”生產的同時,延伸產業鏈條,建設農副產品倉儲、烘干、生產加工產業鏈,打造“二產”水稻、油菜等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同時將秸稈“變廢為寶”,加工成牲畜飼料及作為菌菇的“培養基”。在融合“一產”“二產”的基礎上,大河村以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為依托,根據農副產品時令季節,策劃舉辦各類營銷活動,進行品牌推廣,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活動、商超對接等途徑同步推廣,發展電商、農業文旅等“三產”。

農業發展穩固后,該村“兩委”開始盤算接“二”聯“三”發展模式,不斷豐富鄉村產業新業態,催生鄉村產業新動能。大河村積極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大力推廣水稻、油菜的新品種,并與其下屬的中望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借助其強大的科研力量,實現品質的提升。大河村還主動與浙江春蕾鄉村振興合作社合作,共同成立“皖浙社會化服務公司”,負責農產品的開發、營銷和市場拓展。目前該公司主打的“望江大河”牌7D菜籽油,已經投入江浙市場,另外種植的蘆笙、草莓等也深受市場歡迎。

“目前,以大河村為龍頭,跨行政區域編制的《稻禾灣三產融合農旅發展規劃》,將通過招商引資,推動三產農旅融合發展。該項目擬投資7.7億元,目前正在招商中。”曹太宏說,隨著“生產+加工+銷售+品牌”道路越走越寬,大河村正向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不斷邁進。(來源:安慶日報,汪秀兵、陳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