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望江:脫貧致富 先苦后甜 小苔蘚鋪就“振興路”

發布日期:2024-03-14 瀏覽次數:2078

“生活太苦了……”這是蔡春枝回憶脫貧前說的第一句話;“生活甜著呢!”聊到從脫貧到苔蘚產業年產值300萬元,她笑了。

3月6日下午,走進望江縣高士鎮漆嶺村苔蘚種植基地,脫貧戶蔡春枝正指導工人識別品種、做好分類,“疣葉白發蘚比較粗壯,葉片也比較松散;狹葉白發蘚葉片細長,顏色相對深一些,不能雜著養。”蔡春枝熟練地向工人們介紹著苔蘚種植技術,而這些知識,也是她從“小白”入門、經過七年的實踐摸索而來。

105.jpg

3月6日,蔡春枝(左)在檢查苔蘚長勢和基質濕度。

2014年以前,蔡春枝家還是貧困戶,丈夫張林飛患病后需要長期吃藥治療,基本靠她一人外出務工維持生計。2017年,張林飛在外就醫時,聽說苔蘚產業的市場前景,夫妻二人萌生了種植苔蘚的念頭。

“要說水稻、玉米、油菜花之類的,我們農村人都熟悉,但苔蘚怎么養,真是一頭霧水。”當時對于蔡春枝而言,苔蘚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產業,她對苔蘚的認知也僅僅是見過。買書自學、請教農業技術人員,不斷嘗試,蔡春枝和丈夫張林飛說干就干,利用自留地做起實驗,實驗略有起色后,他們租了一間空置的蘑菇大棚,正式走上產業化種植路。

探索很難一帆風順,因水質、技術等原因,租用大棚的第一年,苔蘚上長出了蘑菇,虧損給了夫妻二人當頭一棒。

2019年,在請教專業人士后,兩人開始自建大棚,并制定“大事小事都請教”的原則,經過一年多的經驗積累,苔蘚種植成功了。但怎么賣?銷售難題又擺上了桌面。之前基地里,平均一天只能賣一平方米苔蘚。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加上張林飛在外出就醫時結識了幾位業內人士,因他種植的苔蘚質量過硬,銷路逐漸打開了。“現在只要苔蘚出棚,都是幾百平方米往外賣。”據蔡春枝介紹,基地的苔蘚已經廣銷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但好景不長,2021年一場龍卷風讓大棚全部坍塌,損失100多萬元。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在了解情況后,高士鎮對苔蘚種植產業進行深入考察調研,整合各村銜接補助資金200萬元實施了漆嶺村苔蘚種植基地項目,積極引導村集體流轉土地30畝,建設標準化連棟種植大棚6棟,面積6000平方米,目前基地內已育有品種20余種,每年生產苔蘚約3萬平方米,年產值300余萬元。

苔蘚種植步入正軌后,也逐漸帶動起鄉親共同富裕。

“太陌生了,完全不知從何入手。”今年新加入基地務工的葛早年曾經也是一名脫貧戶,目前在基地做一些搬運、除草、澆水等工作,同時也在積極學習苔蘚種植技術。

“種植后,要保持基質濕潤。”“一般適宜的生長溫度在10~25℃之間。”“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肥料,過多的養分會導致苔蘚生長過快而影響成品質量。”3月6日下午,葛早年正與其他幾名村民交流苔蘚種植的事項。而在種植過程中,蔡春枝和張林飛也會手把手教學。

在這里工作了快兩年的葛桂芬已經是一名熟練工,不僅能又快又準分辨苔蘚品種,對溫度、濕度和種植節奏的把控也是得心應手。

目前在該基地長期務工的村民有10余人,每年增收近2萬元。“我們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葛桂芬笑著說。(來源:安慶日報,管煒、黃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