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筑巢引鳳”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
發布日期:2024-03-14 瀏覽次數:26897
近年來,望江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武昌湖濕地被譽為“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
筑生態保障之巢,落實生態管控職責。先后設立了武昌湖濕地保護中心、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望江縣管理站,整合執法力量,在全省率先組建成立長江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構建起縣鄉村“三線合一”的綜合執法監管模式。完成自然保護地總規修編與勘界立標,長江、兩湖、兩河禁捕區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形成對長江、濕地、河湖面生態管控常態化、制度化管理,同時將濕地保護納入林長制、河(湖)長制范疇,整合各相關部門職能,全面發揮周邊鄉鎮、村的作用,推動形成生態保護合力。
筑生態系統之巢,提升河湖涵養功能。實施長江中下游河湖水系連通修復,恢復改善江湖魚類洄游通道,大力推進“退田還湖、退耕還濕、退居還濕、退建還濕”四退工程,濕地面積恢復性增長,全縣濕地面積達29094.6公頃,占縣域總面積的21.43%,其中武昌湖濕地面積11431公頃,是安慶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眾多珍稀瀕危候鳥越冬的理想棲息地,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水鳥3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水鳥7種,列入IUCN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等受脅物種有15種,單次監測到冬季水鳥最多時超過5萬只。
筑生態安全之巢,縱深推進綜合治理。統籌實施“六大森林行動”,加快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新增人工造林4000畝,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持續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推進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先后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近5000萬元,開展濕地植被修復20余處,建立3處野生動物救護救助站,聘請14名巡護員負責濕地保護區上下湖的鳥類巡護與監測工作,救護救助野生動物2000余只。在武昌湖下湖郭河嘴周邊,沿線建設生態護坡、觀鳥亭、觀風步道、護欄,并通過種植垂柳、烏桕、紅花蓮、綠化球等多種混合群落,武昌湖濕地植被覆蓋面達90%,生物量達1600克每平方米。
筑生態屏障之巢,守護生物多樣性寶庫。劃定全縣生態保護區紅線面積211.74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5.71%,著力打造以武昌湖和長江沿岸為樞紐,安慶沿江濕地省級保護區望江區域、泊湖秀麗白蝦青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安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望江段等四區,長江防護林生態廊道、寶塔河生態廊道、華陽河生態廊道、北部山林生態廊道等四廊為核心的生態安全格局體系,守護好生態屏障。嚴格落實禁捕退捕政策,嚴厲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違法行為,扎實開展“綠盾行動”、自然保護區違法建設問題排查等環保整治行動,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力度,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通訊員 胡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