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望江:變“被動靠”為“主動造” 讓村集體經濟“壯起來”
發布日期:2024-04-08 瀏覽次數:8910
望江縣高士鎮堅持“黨建引領”,把住產業發展“方向盤”,通過盤活“資源家底”,打造產村融合“金招牌”,通過堅定“強抓弱項”,做大集體經濟“蓄水池”,進一步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徑,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按照甲魚的習性,現在這個氣溫應該是在冬眠。大棚能使甲魚始終處于快速生長狀態,縮短生長周期。”近日,在高士鎮象嘴村甲魚養殖基地的甲魚養殖池邊,正在為甲魚攪拌餌料的基地管護人員常百望,一邊工作,一邊向記者介紹起大棚養甲魚的好處。“另外,甲魚喜靜、喜潔,怕驚、怕臟,在大棚內更容易營造優良的適合甲魚的生態環境。”
象嘴村黨總支書記胡躍在介紹這個“占地80畝、有8個溫室大棚”的甲魚養殖基地時,特別提到了其能為村集體和群眾帶來的現實收益:“該基地年產甲魚120萬斤,年產值約200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實現增收37萬元,能帶動周邊50多名群眾務工就業。”
在離象嘴村不遠的高士鎮毛安村,人們則在圍繞中草藥做文章。
近年來,毛安村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以“成規模、創品牌、提品質、增品種”為目標,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為群眾增收“蓄能加碼”。截至2024年2月,毛安村共種植石斛、白及、丹參等中草藥10余種,種植面積558畝,年銷售額約600萬元,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帶動周邊100余名群眾就業。2024年,毛安村計劃將中草藥種植規模擴大至600畝。
在高士鎮,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的當然不只是象嘴村和毛安村——為進一步破解高士鎮村級集體經濟規劃不到位、發展不均衡、人才配備不到位等問題,高士鎮通過深入調研、實地走訪,切實找準病灶、對準目標、校準方向,出臺《關于開展村級集體經濟提升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資源挖潛促收、特色種養增收、加工銷售創收、資產運營穩收、為農服務助收”為發展方向,實現每個村至少培育一個新的集體經濟收入增長源。
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找準發力點后,高士鎮各村村級集體經濟由“被動靠”變為“主動造”。比如武昌村,就第一時間搶抓機遇,依托國道347和武昌湖等區位優勢,以“清潔望江”為切入點,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為發展“文旅康養”業打下堅實基礎,促進生態生金。目前,武昌村新布局的陽塔民宿項目,正在緊張建設當中。
產業發展有了思路和方向,但是“土地”成了掣肘的關鍵“變數”。為打破這一局面,高士鎮以“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為準則,以盤活閑置集體土地資源為突破點,瞄準村集體閑置土地“去庫存”,著力破解土地“緊缺”和“沉睡”的雙重問題,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從“土地存量”中找到“發展增量”。截至2024年2月,高士鎮共有8處160余畝村集體閑置土地得以盤活再生,各村產業發展用地進一步得到保障。
2024年1月,高士鎮又繼續印發《高士鎮“一村一塊田”改革試驗方案》,逐步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通訊員黃佩佩、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