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一針一線“挑”出千年傳承
發布日期:2024-11-05 瀏覽次數:696
“望江挑花”始于唐、興于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曾三次作為安徽民間特色工藝進入人民大會堂。2008年,“望江挑花”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日,記者來到了“望江挑花”的發源地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鴉灘鎮望馬樓村,在望馬樓村挑花展館內,一幅幅清新古樸的挑花藝術作品映入眼簾,“望江挑花”市級傳承人房麗麗手持一根針,在青與白的搭配中“游刃”,“挑”出各式各樣的圖案。
房麗麗告訴記者,“望江挑花”工藝復雜,針法多變,有挑、鉆、游、織等針法,雙面挑正反皆“十”字針,兩面“十”字完全一致,此一技法為目前全國獨有。
“望江挑花”青白相間,一清二白,表里如一,這也成為“望江挑花”的文化內核——清正、清廉的品格。
為了讓“望江挑花”為更多人知曉,獲得更多年輕人喜愛,房麗麗還潛心研究,設計出雙面挑花鑰匙扣、車掛、編織帶等小而精致的“望江挑花”產品。
如何把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讓“望江挑花”“活”起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是鎮村干部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鴉灘鎮宣傳委員周夢穎介紹,2015年6月,望馬樓村成立了挑花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多年對挑花產業的培育,目前當地的挑花產品不再僅僅是頭巾和圍裙,還有沙發靠墊、屏風裝飾、單肩背包等現代生活中常見的產品。如今,望馬樓村30多名專職“挑花女”制作的工藝品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每名挑花女年均增收1.3萬余元。
近年來,為了不讓“望江挑花”失傳,望江縣有關部門通過開展“地方文化進校園”活動,建立了“望江挑花”保護與傳承基地,同時把“望江挑花”非遺項目傳承內容編成教材,建成了國家非遺“望江挑花”保護與傳承基地,出版“望江挑花”校本教材。鴉灘鎮望馬樓村每年都會邀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授挑花技藝。每年一到暑期,來自全國各地研學游的學生來到望馬樓村感受這項非遺技藝所承載的歷史重量與文化價值。這門看似簡單又頗具奧妙的民間藝術,美輪美奐,人們也得以代代相“惜”,傳承至今。(來源:央廣網,徐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