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讓農村集體閑置土地“活起來”

發布日期:2024-12-24 瀏覽次數:2885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近年來,被自然資源部首批認定為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的望江縣,選準突破點,瞄準鄉村集體閑置土地“去庫存”,著力破解土地“緊缺”和“沉睡”的矛盾,在“土地存量”中培育“發展增量”。

101.jpg

騰籠換鳥,舊窯廠建成鄉村振興綜合體

在望江縣太慈鎮沈沖村,原本有一處建設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窯廠。窯廠停辦后,成為一片雜草瘋長的荒地。如今,這片曾經的荒地上,已經崛起了一座集食用菌種植、加工、太陽能光伏發電、蔬菜冷凍及分揀包裝的鄉村振興綜合體。

“我們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入駐這里,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空間。”12月20日,安徽省創潤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茂勝告訴記者,通過近幾年的發展,該項目由當初的年產值365萬元,發展到現在的1150余萬元。下一步,該公司將進一步發展多品種蔬菜種植、加工,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據太慈鎮黨委委員徐文浩介紹,近年來,該鎮按照“政府主導,村級共建”工作思路,實施騰籠換鳥,整合扶貧產業項目資金,建設集食用菌種植、加工、太陽能光伏發電、蔬菜冷凍及分揀包裝的產業綜合體,積極探索盤活閑置建設用地的新路徑。

太慈鎮利用45.5畝閑置建設用地建設了約1萬平方米的廠房,目前已建有18個草菇種植大棚、1600平方米的原料發酵大棚、2000多平方米的冷凍鏈車間及分揀包裝中心等。該鎮利用廠房的屋頂,解決了15個村光伏電站用地難的問題,目前已建設村級及戶用聯建電站共計1314KW,節約光伏用地27畝。該鎮對農業秸稈進行回收綜合利用,一部分作為草菇種植的主要原料,年需秸稈約4000噸;另一部分加工成秸稈棒,作為草菇種植所需鍋爐升溫的原料,年需秸稈約5000噸,解決了2萬余畝農作物秸稈的回收問題。由于草菇生育期短,對原料利用不多,菇渣中還有大量養分未分解,利用菇渣種植有機蔬菜,既充分利用了菇渣的剩余價值,又能避免環境污染。

另據了解,太慈鎮鄉村振興綜合體及其配套的600畝蔬菜大棚基地和秸稈燃料顆粒加工基地,目前已有固定員工25人,每戶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臨時性用工約70人,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上。綜合體中光伏項目為15個村集體和脫貧戶帶來收益共計300余萬元,草菇大棚種植項目為村集體帶來收益達60萬元。該鎮利用秸稈回收種植草菇,草菇廢料加工成有機肥,種植600畝有機蔬菜,蔬菜分揀包裝冷凍,配送銷往上海果蔬超市,真正實現了產業“一條龍”、一二三產循環發展。

筑巢引鳳,閑置土地上崛起產業園

在望江縣高士鎮也有一處被關停的輪窯廠。2013年,該鎮焦賽村原高污染、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輪窯廠被徹底關停,60余畝集體土地被閑置。

“此宗土地毗鄰高標準改造的347國道,處于鎮綜合產業園區規劃區域,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特別是隨著347國道拓寬工程正式竣工,讓這塊集體閑置土地‘活起來’,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高士鎮常務副鎮長王建國介紹,近年來,該鎮按照“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準則,整合60余畝閑置土地及周邊地塊,筑巢引鳳,建設新型環保建材產業集中區。

如今的新型環保建材產業集中區里,已陸續入駐15家規上企業,總投資35億元,產值40億元。“園區企業除了發展潛力大、稅收貢獻高等特點外,還十分環保。”王建國以園區內的安徽智騰新型環保建材公司舉例說,“人見人煩的建筑垃圾,到了這里搖身一變,就成為可供城市建設和水利工程使用的免燒磚。”

“經過前期摸排,全縣約有4000余畝集體閑置土地資源。盤活這些閑置的土地資源,將有效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望江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曹長根介紹,按照“政府主導,村級共建”的工作思路,該縣通過“一村一策、一地一案”分類處置低效閑置用地,并以共建、租賃、入股等方式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從而讓鄉村“沉睡”土地“生金”,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還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確保指標位于全省前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曹長根表示。(通訊員 何飛、吳日芹、龍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