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望江縣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召開

發布日期:2024-12-28 瀏覽次數:1110

12月2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望江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由縣委常委會主持。縣委書記汪久清講話。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木林,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梅生,縣政協主席汪森,縣委副書記朱顯璋,縣委委員、縣委候補委員出席會議。

101.jpg

全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審議通過了《中共望江縣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望江篇章的決定》《關于任水松同志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審查報告》《關于追認給予任水松同志撤銷黨內職務處分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望江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決議》。汪久清就《決定(審議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并對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作出安排部署。 

102.jpg

汪久清在講話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安徽、首次親臨安慶考察,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在安徽、安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按照縣委部署,結合實際逐條梳理研究、逐項找準落點,真正把學習貫徹成效體現在行動上、落實到工作中。

汪久清強調,要對標看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示精神。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在創建創新平臺、開展聯合攻關、落實金融支持等方面,推出一些務實管用的舉措,推動科技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梯次培育、茁壯成長。要對標看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堅持從思想層面破題,以思想之變引領改革之變。要理清上級要求與群眾需求、政策文件與發展需要、大局所需與自身所能“三對關系”,找準部門工作與全縣改革發展大局的結合點,做到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要把握好改革和開放的辯證關系,始終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最大機遇,強化與長三角先發地區的合作共建,推動在產業協作、科技創新、人才交流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把我縣打造成為滬蘇浙要素資源輻射的重要承接地。要對標看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要依托資源稟賦優勢,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育大戶”工程,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堅持“村要自然、鎮當城建、縣城現代”理念,深化規范城市網格精細化管理、小城鎮建設和農民建房行動。推深做實“1+4+N”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推廣運用“三孝調解法”,打響基層善治望江品牌。要對標看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圍繞“雷池故地、三孝故里、挑花之源、黃梅戲鄉”,打造望江文化品牌。要搶抓“大黃山”建設機遇,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嵐桿湖文化旅游示范區,打造望江文旅地標。要豐富旅游業態,發展研學游、鄰里游、康養游、紅色游、自駕游等業態,推動文旅產業鍛長補短、提質增效。

汪久清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布局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一年。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錨定“1+2+N”發展思路,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向上向優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望江篇章。

汪久清強調,要聚焦重點,扭住關鍵,奮力開創望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堅定不移抓創新、促改革,推動發展動能實現新提升;堅定不移抓實體、優結構,推動產業體系實現新提升;堅定不移抓招商、上項目,推動有效投資實現新提升;堅定不移抓建管、促融合,推動城鄉品質實現新提升;堅定不移抓民生、保穩定,推動民生福祉實現新提升。

汪久清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必須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要持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夯實團結奮進思想基礎,要建好建強基層組織堡壘,要全力鍛造過硬干部隊伍,要深入推進正風肅紀反腐。

汪久清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守正創新,乘勢而上,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望江篇章。

104.jpg

不是縣委委員、縣委候補委員的縣級負責同志、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縣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等列席會議。(全媒體記者汪勇、石騰飛,通訊員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