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慈鎮:繪就特色農業“好風景”
發布日期:2022-08-22 瀏覽次數:969
望江縣太慈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堅持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與特色農業穩步推進“兩手抓”“兩手硬”,繪就了特色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黃土地上綠意濃
太慈鎮清平村,一棵棵碧綠茂盛的地膚子生機盎然,藍天白云下,像是炙熱大地上撐開的一把把遮陽傘,濃密的枝丫為鄉村這片黃土地搭起一片陰涼。
為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清平村流轉了50畝荒坡地種植地膚子。地膚子又名鐵掃帚,屬于藥食兩用蔬菜,其幼苗可食用,成熟后的籽粒可以作為中藥材,老苗可以制作成農村使用的掃帚。清平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有部分土地不適宜種植糧食,已荒廢多年。今年5月份,村黨組織與龍頭企業合作發展地膚子產業,既能打通村級增收的新渠道,又能解決農村弱勞動力就業問題,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地膚子移栽的黃金時期,每天最高用工量達到50余人。
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耐干旱,成活率高,生命力強。它的“好養”特性得到各村青睞,且產品作用廣泛,每畝預計可創收1500元左右。太慈鎮土地資源豐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土地拋荒、撂荒現象突出。“這塊地原來雜草叢生,種上地膚子后改良了土地,也改善了環境,特別今年這樣的大旱天氣,它的抗旱性相對其他的農作物要強得多。村里也正在積極應對,加大人工灌溉力度,確保植物生長所需。”村黨總支部書記葉家軍說道。
目前,全鎮15個村已經通過流轉荒坡、荒地種植,山地、林地、產業基地套種等方式培育地膚子產業720余畝,主干線路綠化培植里程近25公里。通過開發利用拋荒坡地發展適宜農業,喚醒了沉睡資源,盤活了有效用地,推動了產業發展。
豐收田里稻穗香
太慈鎮白蓮洲圩內,再生稻迎來了豐收季。廣袤的稻田、金黃的稻穗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希望,收割機忙著勞作,轟鳴聲奏響了豐收的樂章。
汪滿平從事水稻種植20余年,2013年他創辦了望江縣騰龍天翔家庭農場,累計流轉800多畝農田種植水稻,逐步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規模化種植大戶。同時也為當地老百姓和周邊群眾就近務工提供了不少崗位,每年帶動就業800余人次,每人每天工資120-150元不等。2019年初,在太慈鎮的宣傳推廣和支持下,他第一次試種了200多畝“豐兩優香一號”品種再生稻,全程采用機耕、機插、無人機飛防、機收的模式,大大地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今年騰龍家庭農場的再生稻種植面積擴大到516畝,并申報了全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第一季再生稻畝產1520斤,三個月后還能繼續收割第二季稻。“以機械化為主,節約了投入成本,而且畝產量高,透明度、品質都比頭季稻要好,”汪滿平說,“效益超乎預期,而且現在許多水稻種植戶也都在轉型再生稻,這應該是未來發展一個大方向。”
截至目前,太慈鎮再生稻種植達1.6萬畝,幾乎占據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的二分之一,更加注重綠色有機與健康生態理念,更加注重采用水稻豐產優質與綠色增效協同機械化栽培技術,為加快推進“機械強農”,鞏固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瓜田藤下產業興
盛夏時節,太慈鎮紅廟村瓜蔞基地已經碩果累累,斑駁的陽光擠進瓜田,柔軟而堅韌的藤蔓交相輝映,點綴出神奇夢幻的畫面,甚是壯觀。
今年,紅廟村黨組織爭取中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50萬元,建成了首個村集體自主經營的特色產業瓜蔞種植基地。當地一家瓜蔞種植方面的省級專業合作社更是給予了經驗指導、技術支撐和市場帶動,為此,紅廟村對這個產業十分有信心。為了把項目扎扎實實地做好,村里沒少花心思。從開局的謀劃、落實、運營,到末端的加工、銷售,村干部都是親力親為,還明確了一名專人負責基地管理和日常維護,通過市場理念互動、新型經營主體幫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沃土。
業精于勤荒于嬉。當前,瓜蔞長勢非常好,預計年產瓜蔞籽10噸,毛收入近4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超過15萬元。已經建成的瓜蔞基地、創潤蔬菜標準園、月季觀光園、采摘園連點成線,優化了產業布局,塑造了疊加效應,形成了農旅產業發展的精品線路。紅廟村以此為契機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納入管理的成員就有90人,保障了轄區內發展用工需求,人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
近年來,太慈鎮多措并舉,以產業培育為抓手,做活土地文章,加大“雙招雙引”力度,積極引進實力企業落戶,“茶米油菜蝦”等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成為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的堅實力量。(通訊員 謝靜云)
- 上一篇:太慈鎮:稻谷飄香收割忙
- 下一篇:望江: 4萬畝再生稻頭季喜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