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產業賦能 鼓起集體經濟“錢袋子”

發布日期:2023-06-05 瀏覽次數:1999

6月初的望江縣涼泉鄉,田野上稻秧生長正旺,為大地鋪上了一層翠綠的“地毯”,點綴其間的,是活蹦亂跳的稻蛙稻蝦。放眼望去,還有香甜可口的桃李瓜果,錯落有致的產業種植大棚……這些,都是當地集體經濟發展得“熱火朝天”結出的累累碩果。

抱團增“家底”

“鄉里五個村今年要聯合種養黑木耳,每個村都訂購了2萬根菌棒,合同簽完我就帶著工人們加班加點制作菌棒了。”這幾日,陡增的木耳菌棒訂單量忙壞了涼泉鄉太華村的種養大戶趙忠榮。

早從去年起,涼泉鄉太華村先行先試,選取了水源充足的嵐桿湖邊建起了菌菇大棚,與趙忠榮合作栽種了10余畝黑木耳菌棒。“平均每畝黑木耳產值在14萬元左右,還能帶動10余戶農戶就近務工,除去菌棒制作和用工成本,算下來一年給村里增收了20萬元。”太華村黨總支書記徐善宏介紹,今年年初,附近的村子想發展自主經營產業,村“兩委”們一同到太華村的菌菇種養基地進行了現場考察,幾經商議,在確定了原料、技術、銷路都有保障后,聯合發展起了黑木耳產業,目前全鄉種養面積總計已突破50畝。

對于居住在涼泉鄉團山村白馬山旁的村民來說,今年的秸稈轉運比去年要更加容易了,這得益于當地建起的一家名為“同創”的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我們把秸稈打好捆,運上三輪車,直接就拉到‘同創’的車間來了,拉多少斤的秸稈當場就結多少錢,大家轉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都更高了。”村民吳結余拿著剛結算的60元錢,滿臉都是喜悅。

“同創”,顧名思義就是共同創立。這家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正是涼泉鄉團山、湖濱等四個村共同創立的,加工工廠設置在團山村境內,公司成立后購置了顆粒燃料加工設備,將周邊群眾運來的秸稈、樹枝等原料加工成清潔能源燃料,大部分供應位于湖濱村的糧食烘干廠使用。這樣一來,“同創”工廠在鄉域內順利形成了產銷一體的經營模式,既方便了有燃料需求的企業,還節約了運輸成本,入股的村年均分紅達到了8萬元。

匯力活資源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涼泉鄉泊湖村3100畝的稻蝦連作田在這個夏天迎來了大豐收。“我們這里的優勢是離嵐桿湖近,水質好,養出來的小龍蝦肉質嫩、口感好。今年我承包了600畝水田,從4月份起就開始取網收蝦了,每天大概能收獲六七百斤。”種植大戶陳五保高興地說,預計今年的產量大概在10萬斤,銷售額約有120萬元。

據陳五保介紹,他能夠大規模承包水田發展稻蝦、稻蛙連作生態種養,多虧了村干部從春節開始就動員群眾集中流轉土地。“春節假期,恰逢外出務工群眾返鄉過節,我們帶著村民小組長召開了20多場屋場會,給老百姓們講清楚土地統一流轉到村的好處,確保最大程度發揮土地效益。”泊湖村黨總支書記趙小紅說道。這樣一來,大戶承包到了適合種養的連片土地,群眾分到了土地流轉的租金,村集體按照面積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年增收近10萬元,稻蝦連作種養模式成了泊湖村強村富民的新亮點。

與泊湖村一樣,壬辰占村也依托著泊湖之濱的地理優勢,把村內的水資源集中利用了起來。“村里大大小小水域面積加起來超過4000畝,村民都是水邊長大的,懂水產養殖的人多,有經驗,有技術,村集體自主發展產業,就認準了水產養殖。”壬辰占村黨總支書記楊木水說道。

水域面積大,購買投食設備和魚苗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就在楊木水犯難之際,中國建設銀行望江支行的工作人員主動聯系上了他,為壬辰占村這個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AAA級信用村提供了一筆260萬元的信用貸款,解決了村里的燃眉之急。如今,壬辰占村產業公司投放了1200萬尾四大家魚魚苗,建設了16座鱸魚恒溫養殖池,聘請了20多位村民到養殖基地務工,今年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200萬元。

聚才育品牌

“過了春茶采摘季,現在主要就是做一些施肥、松土、除草的管護工作。”正在茶園里干活的涼泉村村民龍美孌說道。從2017年起,他就在涼泉祈雨海棠花家庭農場里務工。“一年下來工資有兩萬多塊錢,又能顧家又能做工,真的要感謝小良!”

龍美孌提到的小良便是涼泉鄉的返鄉創業青年代表之一龍小良。八年前,龍小良從浙江安吉回鄉后,投資600萬元在祈雨山旁經營了200余畝優質茶園,建設了3間制茶車間。“山上空氣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我們生產的祈雨云尖、生態白茶銷量都很好,公司年產值1500萬元。我們用工量很大,尤其茶葉開采的時候,平均一天開出的工資就有2萬元。”龍小良不僅把自己的茶企經營得好,帶動周邊群眾致富的積極性也高,特別是對鄉內自主經營茶園的橫山、涼泉等村,都盡己所能地提供了加工設備和技術指導。

前不久,涼泉鄉的另一名返鄉創業青年王云珍在安慶市首屆青年人才文化活動節“火”了一把,她在青年文創市集上展出的艾條、艾灸貼、艾草足浴包等產品頗受矚目、供不應求。

2020年,王云珍帶著資金、技術和與省農科院合作的協議,回到涼泉鄉韓店村創辦了望江縣首家艾草加工廠。如今,當地種植艾草面積1500余畝,引進全自動化生產線4條和6套全自動環保無塵大型提絨機組及各類艾草制品加工設備,年總產量1800余噸,生產加工規模1620噸,產值超2000萬元。

一株株小小的艾草托起了一方農民致富的新希望,也為涼泉鄉特色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個人富不算富,和鄉親們一塊富才是共同富裕。今年圩區的幾個村在圩壩背坡面也種上了艾草,我將全程做好指導,確保生產質量,拓寬產品銷路,預計能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70萬元。”王云珍滿懷信心地說。(通訊員唐璐、全媒體記者張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