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發布日期:2024-03-06 瀏覽次數:14447
一、文廟
又名孔廟、圣廟,坐落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的古建筑群。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文廟始建于宋仁宗時,在縣北崇寧坊。元末毀于兵亂,明洪武年間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縣令傅光遇見文廟大成殿及廊廡梁礎幾壞,發動修茸。殿高10米,面積300平方米,四方形,木質結構,四周有圍廊,飛檐翹角,鐵馬懸空。殿前,兩側為雕花門窗廊廡,前面為3座牌坊,名曰“麟鳳騰祥”。中間形成一長方形院落。院前便是泮池,池上有橋,名狀元橋。橋前面是一座黌墻,墻上凹雕“宮墻萬仞”四個大字,中上方有“圣旨”二字。大成殿后面為啟圣祠,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再后為明倫堂。文廟大部分建筑物在抗日期間被日軍燒毀。廟前的泮池、狀元橋、黌墻在70年代街道規劃和縣文化館建房期間撤毀。幸存的大成殿,1982年省文物局和縣人民政府撥款4萬元進行修茸,作為文物陳列場所。同年12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雷陽書院
坐落縣城東門,化龍橋附近,為一座清代風格的古建筑群。始名“來仙書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陳柿祚籌資興建,后任知縣狄寬加以修茸,改名為“雷陽書院”。咸豐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緒八年(1882)由知縣林調陽主持在縣城東隅(今望江中學校址)重建,面積約4000平方米,大門框為石質立柱,兩旁有石鼓,門上有林調陽題寫的“雷陽書院”四個顏體大字的匾額。大門內,左右兩側為廊廡(教員宿舍),東西兩側為教室,中間為大講堂,組成四合院,講堂中懸掛一塊“多士歡顏”大匾。兩邊大柱上有知縣林調陽撰書楹聯:“名教中樂地無涯,對山色湖光,足以蕩滌胸襟,放開眼界;善學者會心不遠,看鳶飛魚躍,便是精微道理,活潑文章?!敝v堂左右為長形廊廡,后進為一座兩層樓房,樓后有一高墩,名曰“鳳凰墩”。光緒二十年(1894),知縣金鳳閣籌款在墩上建一宮殿式魁星閣,虎踞于書院之后。閣分上下兩層,上層有魁星木雕像,底層為廳堂。書院迭經滄桑,現僅存四合院和講堂,1982年12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太白書堂
坐落縣涼泉鄉太陽山(又名值雪山)。明《一統志》載:“值雪山在安慶府望江縣西十八里,上有平崗,相傳唐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督贤ㄖ尽芬噍d:“太白書堂,在安慶府望江縣,唐李白避祿山之亂,于此讀書,遺址尚存?!鼻遴嚵x《太白臺在邑值雪山》詩云:“昔年避世隱書臺,遺址于今沒草菜,古樹半林斜日掛,春風幾度野花開。神隨鯨去何曾見,月照詩魂不再來。白石青山今猶在,登臨空惜謫仙才?!?
四、青林寺位于縣城內小北門(今菜市場西北側)。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元泰定三年(1326)僧了智創建,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會行容建鐘樓、方丈山門,清康熙七年(1668)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門?!惫饩w年間,寺僧本融重葺禪堂,邑人檀球(曾任南康知府)撰書楹聯(詳見《人物篇·檀球傳》)。寺的正大殿與佛殿在抗日期間遭日軍燒毀。民國36年冬,僧道參主持重修佛殿與大型佛像,恢復寺的舊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佛殿遭嚴重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政策,人民政府撥款重新修葺了大雄寶殿及佛像,將檀球撰書的對聯懸掛其間。1986年大殿竣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大雄寶殿大門上的匾額親筆書寫“青林古寺”四個大字。
五、三孝祠
祭祀王祥、孟宗、徐仲源三孝子祠。宋紹興年間,知縣趙師傳創于南臺寺側,始名純率亭。淳熙年間,知縣趙師循在亭舊基建祠,繪三賢像,宋末廢。元至正年間,知縣程宗杰遷建于城內北街賢孝坊泣竹臺,旋廢。明成化年間,知縣宋端復于舊基建祠,嘉靖十五年(1536)知縣朱軾重建,項惟聰、唐守禮、黃配元又相繼修葺。清康熙十八年(1679)知縣陳柿祚又重建,廢兩廡,置書室,乾隆十年(1745)縣令朱龍襤將祠的大門擴建。解放后,改為供銷社倉庫和門市部。
六、朝陽庵
坐落香茗山南麓,碼頭鄉和麥元鄉交界地境。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明嘉靖年間知縣文階為緬懷梅福、羅隱兩隱士建立?!焙笤獗鴣y破壞,清代復修?,F僅存庵堂主體,分為前后兩進,磚木結構,深25米,寬36米,面積約400平方米。四周茂林修竹,環境幽靜??h“五·七”大學和教師進修學校曾一度設此。1986年8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奎文塔
坐落縣城東郊寶塔河邊(原名楊溪河,建塔后改名寶塔河),清道光五年(1825)建。6角5層,頂層懸掛風鈴,塔內有磚砌階梯,逐層盤旋到頂層,每層內壁環列磚刻佛像。民國28年正月初一,遭日軍炮擊,塔身彈痕累累,但仍巍然屹立。1967年秋,奎文塔被視為“四舊”拆毀。塔基下一鐵牛和粗木樁都作廢品處理。
八、褒隱寺塔
坐落碼頭鄉袁畈村鳳棲沖口。褒隱寺建于唐寶歷二年,塔建于何年不詳。明萬歷二十二年《望江縣志·山川圖》有載。古塔以青磚砌成,6方7層,高約25米,中間實心,層層有門,門似佛龕,惟有底層,四門對開。各層以磚斜鋪,出挑為檐。塔頂年久失修,有損壞。1982年12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