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

發布日期:2024-03-06 瀏覽次數:13673

一、南臺山戰國墓群

坐落城關鎮窯頭村,1984年發現。面積約50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青銅劍13件,戈1件,矛4件。通體呈墨綠色,光滑锃亮,刃部鋒利,是戰國早、中期的典型器物。墓群因磚瓦窯廠取土,破壞嚴重。

二、窯頭北宋墓

坐落城郊護城村,1987年1月發現。墓地高出地面20米左右,座北朝南,磚石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墓磚為青灰色素面,墓壁砌法為三平一豎。用糯米汁拌石灰粘接。陪葬器物有執壺2件、盞托2件、瓷缸1件、瓷器蓋1件、瓷缽1件、瓷碗1件。釉色明徹瑩潤,造型優美。此外,還有“開元通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天圣元寶”、“咸平元寶”、“治平元寶”等錢幣。

三、汪公墳

坐落楊林鄉椅子村赤湖岸邊,土冢,面積約50平方米,系隋末唐初廣惠王汪少卿之墓。汪少卿安徽績溪人,曾任揚州刺史,屢建功勛,封廣惠王,后棄官隱居金堤鄉河畔,繼遷隱楊林鄉磨叉山麓。曾大解私囊,賑急濟貧。歿后,鄉人以厚禮營葬。清末翰林檀璣撰聯曰:“先生果何處人?剩一肩雨笠煙蓑,自卜眠牛大雷岸;此間得少佳趣,對四面湖光山色,猶懷騎鶴古揚州。”墓前原有石碑、石獅及石砌拜臺,“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四、麴公墓

坐落于縣城小北門內高阜(古天主堂東墻外)。麴信陵江蘇吳縣人,為望江縣令時,愛民如子,后卒于官,靈柩將送回吳縣時,百姓遮路號哭,于是留葬于縣城。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秦中吟·立碑》贊之。百姓為緬懷他的恩德,在墓旁建祠建廟,并于每年2月8日祀之,麴公祠廟均毀于解放前,墓毀于“文化大革命”中,現僅存清乾隆十三年望江縣令徐斌拜題墓碑一塊,其正文為:“唐麴君大夫之墓”。1986年8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王幼學墓

坐落桃嶺鄉慈湖林,用青石壘砌成椎形,頂用石帽覆蓋。墓前立有青石碑,碑文“元理學家王公慈湖先生之墓”。明萬歷年間,縣令唐守禮登墓展拜,題云:“宋家有椽筆,慷慨繼春秋,沛國如東魯,慈湖亦左邱;名于孤冢在,人共野塘幽,不得尋支庶,蕭蕭萬古愁”。《安慶府志》載明代龍子甲謁《王幼學墓》七律一首:“草氣迎裙豈漫游,炙雞絮酒吊前修,當年不破書千卷,此日誰憐土一丘,荒冢故宜封薜荔,斜陽猶自照松楸,相看更酌澄湖水,剩有寒光湛碧秋”。清康熙十五年(1676),縣令陳柿祚將王幼學之墓,環覆以石,表以豐碑。1958年墓地被人破壞,碑、石均被人挖走,現僅剩一片荒丘。

六、龍仁夫墓

龍仁夫,宋五經博士,曾任湖廣儒學提舉。墓地坐落團山鄉同盟村懸頂山麓,土冢,面積約60平方米。墓前原有青石砌成的拜臺及石碑。明天啟年間,縣令彭參表其墓曰:“世載其英”。都御史郭維經過龍仁夫之墓,賦詩以贊之:“魯殿靈光亦草菜,先生常有五經臺。不辭避地家千里,偶寄封邱土一堆;銘石舊文猶宋字,存祠嘉樂是南陔,孫枝樹樹堪題贈,節在高松氣在梅。”原墓碑被毀,墓堆尚存。

七、倪模墓

坐落鴉灘鄉長豐村吳家大屋,面積約30平方米。《倪氏宗譜》載:墓內有尚書姚文田撰的墓志銘,墓前有尚書王引之撰的墓表。墓碑、墓表在抗日戰爭時期遭毀,墓堆尚存。

八、余誠格墓

坐落太慈鄉太慈林場龍山凸北。墓冢不高,周圍有圓墊,名曰:“葉里藏桃”。墓土系用桐油泡花拌以石灰硫磺夯筑而成,1958年開山造林時被毀,僅剩墓碑。碑高1.4米,寬0.7米,厚0.15米,碑有石頂,面雕斜形瓦狀,碑文:“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壽平府君老大人之墓”。陰文楷書字體。碑系民國22年立,現由余姓裔孫保存。

九、陳樹屏墓

坐落涼泉鄉同樂村太陽山南麓,土冢。面積約60平方米,墓向座北朝南。墓前原有青石碑,碑之左上方為“陳氏廿世祖塋”,中間為“清封中議大夫顯考陳公戒安老大人墓”,右下方為“男蔭孫男福敬立”及“中華民國十八年平月立”等陽刻楷書字體。該墓碑現存放在同樂村陳沖大屋、前。